修道入手法門,也要從六根門頭來修;眼不隨色轉,耳不隨聲轉,鼻不隨香轉,舌不隨味轉,身不隨觸轉,意不隨法轉,把六根門頭境界,旋轉過來,收拾身心,反求諸己。再選擇最圓滿之根來修。眼根、鼻根和身根不圓滿,耳根、舌根和意根最圓滿。佛暗示耳根最圓滿,但沒有言明,要阿自己選擇,若證得一根圓通,餘五根之結亦解,便能入聖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生死流,就能成正等正覺。
說到這個,其實也可以跟腦電波相結合起來。
人的腦電波有四種波形:β波,14~30Hz;出現在覺醒時,在額區較顯著;α波,8~13Hz,出現在閉目安靜時,在枕區較顯著;θ波,4~7Hz;出現在瞌睡時,在頂區較顯著;δ波,0。5~3。5Hz,出現在深睡時,在額區較顯著。
佛家八識 (5)
常人的這四種腦電波均無明顯相干性。佛學靜功修行較淺時,腦電波為α波相干,隨著功夫加深依次為θ波相干、δ波相干和β波相干。常人的β腦波即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前五識的特點是分別依,分別就是思考問題的狀態。α波即第六意識,意識的特點是染淨依,α波轉為β波時為染,轉為θ波時為淨。θ波即第七染汙識,染汙識的特點是根本依,θ波出現在兒童時,它是前五識的根本。δ腦波即第八含藏識,含藏識的特點是俱有依,δ波出現在嬰兒時,它是生來俱有的。
修煉者α波相干即妙觀察智,θ波相干即平等性智,δ波即大圓鏡智,β波相干即成所作智,這就是八識轉四智的現代科學論證。
β波相干或成所作智的層次最高,相當於道家返樸歸真的水平。古人唐玄奘《八識規矩頌》說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為“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亦可證明這一點。這也是‘平常心即是道’的原因,因為β波就是平常心,人思維的常態。
禪宗六祖慧能所謂“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亦因改為六七陰上轉,八五果上圓。
人的大腦前額葉約佔整個大腦皮質的35%,它是最後形成的最高階的神經中樞,但尚屬功能定位與調控的空白腦區。大腦兩半球存在著不對稱的機能定位,尤其在前額葉表現的最為明顯,而且還存在左前額——右後腦的優勢活動腦軸。出現在左額葉的δ波和β波,均無明顯相干性。這說明,提高δ波和β波在不同腦葉間的相干性,是佛學修行開發大智大慧的無上捷徑。
佛學中能所雙亡為定、為無心地,此時腦波為δ波相干,δ波為同步化波,表明大腦抑制過程增強。能所雙融為慧,,為有心地,此時腦波為β波相干,β波為去同步化波,表明大腦興奮過程增強。δ波為同步化波,是由於大量神經元同時發生突觸後電位變化,電活動趨於步調一致所致。這表明,δ波更有利於開發大腦潛能,佛家所說定能生慧是完全正確的。
佛學靜功修煉必須要達到能所雙亡的狀態,才算是真正入了門。此時思維停止,一切皆忘,入此境界,修煉者會體驗到從未有過的快感甚至光明。修煉,佛家又稱之為修持,就是將出現0。3至0。7Hz的δ腦波的時間延長、持續下去,逐步提高其在不同腦葉間的相干性,使其轉為大圓鏡智。
佛法還說,一識到六識,會與死同時消滅,但末那識,阿賴耶識決不會消滅,從無限的過去一直延至未來的永遠。
佛家八識 (6)
再,佛法教化眾生,為方便領悟和教誨,有“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法相與法力。佛法普渡眾生,說法“一切眾生皆是我佛化生”,“眾生皆有佛性,愚痴不明者眾”,意即佛性為七識所矇蔽,難以認知。故說,佛法難聞,能修成佛道就更難了。這裡的唯我獨尊的我與眾生皆有佛性的佛性,恰恰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見心指性,見性成佛”,心即是第七識,性即是第八識。性也做真如之性,剔除自我見分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佛性。
現在這個情況,其實無形之間亦契合著‘性’!
一時之間,陳峰看著藤原千雪裡面的情況,整個人若有所悟,他沒有猶豫,而是繼續對著藤原千雪扭動起腰部來,而伴隨著他的挺動,他體內的真氣從身下湧出,開始進入藤原千雪的身體裡。
隨著真氣的不斷進行,陳峰只覺自己置身於一個混沌的世界之中,漫天的白氣讓人看起來只覺有些迷茫,而那些白氣不斷的朝兩邊移動,慢慢的,陳峰只覺前面的白氣層一個開啟,一個廣闊的天地出現在了他的面前,讓他感覺到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