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了這樣的窘境只會愈發明顯。
最簡單的例子,有女病人兩月未來月|經了,江春還未來得及給她號脈呢,病人就主動要求給她開黃|體|酮……她只能在心內默默吐槽一句:你是來看中醫還是西醫的啊?
邊想邊望著臼裡的杏仁,憑肉|眼她自是區分不出苦甜的。不過……靈機一動,她四處望了一眼,見無人注意這邊,方悄悄用手捻起小小一撮碎末,放舌尖上嚐嚐,雖無甚明顯甜味,但絕對不苦,估計就是甜杏仁了罷。
因為杏仁內含有豐富的易揮發油脂,為防止“走油”,所以雖然杏子是端午就開始成熟了,但高原地帶有“春燥”的氣候特點,倒是不利於杏仁的儲存,故多選在雨水較多、空氣溼|潤的六七月份來去皮去殼。舂碎了還得裝進藥缸里加蓋儲存,全年防潮、防蟲、防走油變色。
當然,不止杏仁炮製起來要費些功夫,就連簡單常用的酸棗仁亦是頗費周折的。後世常用酸棗仁治療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病證,但藥房裡買到的多是生棗仁,病人拿回家還得自己炒熟。亦有事先炒熟了的,不過也就是放鍋內幹烘炒至焦黃香脆而已。
這時代的炒酸棗仁是個技術活,首先得用正宗豬心血作輔料,方可引藥入心。血不可多不可少,多了入藥有血腥味,少了則養心安神作用不佳,老所長說的最佳比例是每斤棗仁用二兩豬心血。先用血將棗仁浸泡潤透三個時辰,攪拌均勻後再放入鍋內烘焙炒幹,待氣味焦香方可,盛出冷卻後還需用鐵箱儲存。
與這般精緻仔細的處理比起來,後世的炮製工藝就差遠了,也不怪藥效是比不上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