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部分

,去找嬴政說要將自己調回咸陽,說這麼萌萌噠的仲兒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吃苦,自己真是嚶嚶嚶,傷心了。

反到是公主娘和嬴政兩人一起,雙雙勸住了華陽太后。

只是從趙高送來的全程談判過程裡,白仲看到了兩個陌生人的模樣。

這謙遜有禮嚴肅正經的男孩子誰啊?那個成天“阿仲來抱抱”,一天發情要發二十四個小時的笨蛋嬴政哪去了?

哇噢噢噢噢噢!這端莊慈祥愛子情切的母親是誰啊?那個成天因為一盤烤雞翅要掐死我的老媽哪去了?

你們裝的累不累!

白仲對著冰冷的手心哈出一口氣,抬起頭看著天空,又開始下雪了,可每日的操練卻不能減少。

雖然後世喜歡說“大秦鐵騎”之類的詞,但在真正的秦朝,因為馬鞍和馬蹬沒有大規模使用,騎兵根本不是當今社會的主流,而戰車又因為時代的侷限性而走向了衰落,因此秦軍的主流是各種軍陣。

在這個年代,秦國的騎兵並不持有武器,而是持有各種強弩,強弩最遠射程三百米,一百五十米內可以進行精確打擊,因此騎兵主要是在遠距離對敵人進行射殺,所以像電視劇裡那樣的騎兵對砍,在現實位面是看不到的;同時,秦國的戰車不在像春秋時代和戰國早期那樣,是戰車和步兵的組合,而是將戰車改小之後,完全甩掉步兵,獨自作戰。

這樣戰車的速度能追上騎兵,當戰車和騎兵一起出擊之時,戰車上的持矛、戈等武器計程車兵,能很好的保護持弩的騎兵,以防被兩軍對沖之後,騎兵因為沒有近戰攻擊而毀滅。

白仲原來的夢想是當一個帥帥噠又瀟灑的騎兵,但自從被上司發現白仲年紀雖然小,但力大無窮——人家拿七米長的矛跑十五分鐘就累成狗,她跑了半小時還尚有餘力,因為白仲被上司選來持最重最吃力的七米長矛。

秦軍的軍陣大約是這樣的,前方是三排持弩計程車兵,他們會在敵人衝鋒時,進行三段射擊法——這種射擊法,後來明代大將沐英將其移植到弓箭射擊上,後來小腳盆村長織田信長照抄之後,說自己原創個“三段射擊”打敗了武田信賴的騎兵,牛皮吹得不要不要的。

但實際上,早在中國先秦時期,聰明的古代勞動人們就發現三段式射擊,最能給敵人以打擊了。

三排弓箭之後,就是持著各種長短兵器的秦軍軍陣了。

不管發生什麼事,這些手持武器計程車兵都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前排倒下、後排補上,以保持方陣不變。在這樣幾千人、幾萬人組成的銅牆鐵壁之前,槍頭如林、方陣如山,不管是什麼樣的對手,都要膽戰心驚,這也是為什麼自古以來再牛逼的武林高手,也幹不過由一群普通人組成的軍隊的原因。

而在這方陣之中,秦軍使用的兵器裡,主要有七米長的矛、三米五長的坡和三米長的戟這三者——雖然在白仲眼裡其實矛、戟、坡的長相都差不多,就是長度不一樣。

這樣的不同的長度,是為了利用手中武器不同的殺傷距離,讓它們三者之間,既有專業分工,又有互相保護。

當敵人衝到前方時,持長矛計程車兵會利用長矛的長度優勢,殺傷敵人,抵抗戰車;當長矛手的陣型被打擾時,後方持戟計程車兵,會以較小的突擊陣型,利用極強的突刺能力將突入的敵人推出去;最後方面的是戟手,戟手的單兵武力值是比較高的,主要負責在方陣陷入混戰時,以單兵為單位加入戰鬥,肅清陣內之敵。

按白仲的武功,原來當戟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但是上司在發現她天生神力之後,果斷的將她調去當了長矛兵。

因為長矛是一種非常難使用的武器,等閒人根本玩不轉。

以一次衝鋒陣型為例。

第一排是拿著七米長矛計程車卒,後面四排是拿著三米五坡計程車卒。

當上司發生指令時,持矛計程車座會做出衝鋒準備——集體右腳前踏,用力將手中的長矛向前刺出,整齊排成一線的長矛,微微上挑,在陽光中微微閃著寒光。

接著軍官又是一聲號令響起,手持長矛計程車兵,頭也不回的向著前方假想中的敵人衝過去。

待第一排士兵衝出去之後,第二排計程車兵,會做好衝刺的準備,然後再隨著軍令向前衝過去。

數排士兵,如此反覆再三的練習著。

現場除了軍官的號令聲,就只有整齊一致,如排山倒海的踏步聲,一步一步如同踩在人心裡一般。

一次衝鋒練習,往往要持續好幾分鐘,白仲初步估計過,換算成距離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