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御史中丞的名字上,提筆補上他的出身和履歷。
王文康,魏國公長子,明經出身,善律法。
善律法的不去大理寺,竟然去擔任了御史大夫?
宋知夏搓著筆桿,心中有些奇怪。
本朝立朝才二十多年,刑律這種緊要之處從來都是人才奇缺的,魏國公又是陪著太、祖打江山的鐵兄弟,他的長子應該是能夠去最適合他施展才能的地方啊,為什麼去擔任御史大夫?
不過這點奇怪也只是一點小奇怪罷了,一個人到底能夠擔任什麼樣的官職,去到什麼樣的位置,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都是因勢因時而成的,宋知夏從秦王那邊知曉了一些帝王用人的考量之後,已經能看明白很多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了。
不是因為最好,而是因為最合適。
宋知夏繼續寫王文康的仕途履歷,越寫越覺得他就是最符合帝王用人考量的典範,不是因為他的仕途順暢,恰恰是因為他的仕途太不順暢了,身為魏國公之子,他既沾了光,也吃了虧,在當上御史大夫之後才總算仕途順暢了,不過若說他是因為盡心王事才有了仕途順暢,倒不如說是因為當今皇帝坐穩了帝位,才有了他後來的仕途順暢。
新朝建立是各方勢力瓜分大餅的時候,皇帝更迭也是各方勢力瓜分大餅的時候,當年魏國公助太、祖登帝位,其實並沒有分到多大的餅,後來魏國公助當今皇帝登帝位,倒是實實在在分得了好處,所以王文康的仕途也隨著魏國公的起伏而起伏,在當今皇帝登位後,才有了實在的回報。
宋知夏知道其中肯定隱藏著很多故事,但是她生的太晚,家世又太低,不可能得知當年的內情,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