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試間隙使陰招,糟蹋了他們國子監多少好苗子,這次有趙家這小狐狸坐鎮,可得叫他們也吃吃虧。
“明誠省得了。”
趙秉安對往年那些齷齪的事情也略有耳聞,他倒是不怕有人下黑手,考場私鬥,確實是說不清楚對錯,但這科乃是太子主考,誰敢搗鬼,不怕砸了闔族的前程嗎。
能從江南幾大書院結業,到京城來應考的必不是傻子,最起碼能考中舉人就說明對朝政還是有些見解的,這種時候,江南士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他人不找他們麻煩就不錯了,哪還有膽子跳出來瞎折騰。
後來事實也如趙秉安預料的一般,整場會試下來江南士子安分地不得了,完全不見往年那些么蛾子。
就是那些豪商巨賈捐出來的監生也都在號房裡苦苦熬著,一連幾天遭罪,都沒人敢開口抱怨。
會試與鄉試流程極為相似,開局第一場仍是四書文、五言八韻詩。
京城開春以後雖然日漸升溫,但到了夜裡,這北郊還是冷風呼呼的刮,趙秉安縮在大廠裡,暫且擱置了筆墨,思索著他今科的出路。
心腹二字遇到盛家皇室,便似乎失了它們往常的含義,太子的猜疑隱藏在溫情之下,趙秉安努力了這麼久,卻仍不敢說徹底感化。
自打邵閣老頻繁出入乾清宮之後,太子便有意無意試探他的口風,嫡幼二字雖提的不多,但趙秉安都記在了心上,顯然在立儲這件事上東宮有了不同於乾封帝的想法。
皇太孫雖是一點點的小人,可已經妨礙了他父親的大業,太子想當聖君,從沒有權柄外分的念頭。
永安侯府三房裡的情景成了趙秉安最好的護身符,他對皇太孫並無其他人那般熱忱諂媚,主子只有一個,他還不至於糊塗的本末倒置。
太子發覺這一點後很是欣喜,已然將趙秉安引為知己,殿試之後,便會賜給趙秉安東宮行走的權力,這就算是在乾清宮那裡過了明路,將來好將人調入詹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