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們一家人也有一個多月沒團聚了。

家裡有十幾畝地,只是公公杜平本人卻是個木匠,因此平時只租給旁人種,他自己帶著長子杜江日日做活,日子倒也過得去。

碧潭村因村北面有一汪常年不枯的水潭而聞名,周圍又有幾座山,便是不種地的也能去撈些個魚鱉蝦蟹,摘些個瓜果李桃,總不至於餓死,不過就是見不大著銀錢。

本朝才創立不過十多載,還處在休養生息的時段,如今在位的是開國老聖人的第三子。聖人仁厚,接二連三減免賦稅,且本朝皇帝家原本祖上就是商戶出身,所以並不歧視經商,允許商人及其後代參與科舉,有商人在各地聯絡買賣、溝通貨物,很快大家的日子就都有了起色。

三房的杜海心高氣傲,早先眼饞商人暴利,便鬧著要去經商,偏杜平二老又寵愛他,竟也答應了,又狠命湊了幾兩銀子與他做本錢,誰知杜海出去一晃半年,不僅沒賺到一文錢,反倒將本錢賠個精光,又欠了一屁股的債……

因按照本朝律令,日後不管分不分家,長子都要繼承家中財產大頭,若是老爹有活計的,也一併交給長子,剩下的兄弟只分得小部分。

當初於氏一共生了七個兒女,可最後活下來的只有三個小子,饒是這麼著,杜海還是覺得兄弟多了:

家裡本就不大富裕,日後再有二哥一分,到手的還能剩下什麼!

他也看不上木匠活兒,覺得又苦又累,且一年下來也賺不著幾個錢,於氏又異想天開,興起來要讀書的念頭。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老杜家往上數八代都沒出過一個讀書人,他能有這般志氣,杜平老兩口喜得無可無不可,自然沒有反對的道理。

哪知這杜海骨子裡竟是個無賴,去了書塾非但不好生讀書,反而見天勾搭同窗胡三海四,折騰到十九歲才娶上媳婦,幾年下來連本《三字經》都背不下來,更別提之前誇下的進士及第的海口。

後來一直鬧到兒子出生,杜海這才收斂了些,只是到底劣性難訓,整天遊手好閒,也不大正經幹活,漸漸地竟成了十里八鄉數得上的閒漢……

王氏一邊想著丈夫什麼時候到家,一邊麻利的將一隻幹瓠瓜切成薄片,等鍋中水燒滾了便放下去,又從凍得邦邦硬的羊腿子上狠命剁了點肉沫下來,下到鍋裡調味。

鍋上面熱一層雜麵炊餅,等瓠瓜片和肉沫熟透了,炊餅也熱好了,她又往鍋裡灑些豆粉,拿長筷子攪動幾下,羊肉瓠羹便又稠又黏,翻滾中都帶上了濃濃香氣,那點兒肉沫特有的葷羶更叫人胃口大開。

如今從京城傳出來,時興一天三頓,可對下面的平頭百姓而言卻很難實施:費錢,只是偶爾才加一頓,臨時加上的那頓也不過敷衍了事,故早午兩餐尤為關鍵。

王氏做好了飯,各房也都陸陸續續起來,西廂房門吱呀一聲推開,裡面走出來一個穿著青色棉袍小小少年,少年手裡還牽著一個更小些的女童。

女童約莫五六歲年紀,穿著鵝黃小襖,下面是青色扎腿棉褲,腦袋上勉強梳了兩條稀疏枯黃的小辮兒,此刻正睡眼惺忪的揉著眼睛。

乍一接觸寒風,她猛地打了個哆嗦,小聲道:“哥哥,冷。”

前方的小少年忙將她的小手攥在掌心,又竭力護著她,往正房飯廳那邊快步走去。

到底他年歲尚幼,身量有限,並不能如何遮風擋雨,那女童依舊被凍得小臉通紅,只是卻已經十分歡喜,拉著他的手快跑幾步。

兩人在正房門口遇上王氏,齊齊喊一聲娘。

王氏見他們手拉手,頓時喜得眉開眼笑,又一疊聲的讓他們進去,自己轉身去端剩下的盤碗。

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吃的也不過是一鍋羊肉末瓠瓜羹,再有一盤下飯的芥辣瓜旋兒,幾個炊餅。那炊餅也並非人人吃得,是分給爺們兒和上學的兒郎的,女人們大多隻喝幾口羹也就應付過去了。

等大家陸續坐下,王氏已經按照平日的座次分好碗筷,盛好湯羹,三房的劉氏本能的將視線釘在王氏一雙兒女跟前的碗內,目光灼灼,似乎下一刻就能盯出兩個窟窿。

老三杜海大咧咧的,不管這些,拿起碗筷就吃,見自家娘子既不動筷,也不給幾個小的餵飯,不由得有些煩躁,道:“吃!”

劉氏又狠狠剜一眼低頭不語的王氏,用不高不低的聲音嘟囔道:“裝什麼老實人,打量旁人都不知道麼?偏她的孩子金貴,我的”

話沒說完,婆婆於氏就先重重的咳了聲,不輕不重的瞥她一眼,虎著臉道:“有飯吃還堵不住你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