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守著田產卻餓死了。
而二堂哥黎河,據黎池觀察下來,發現他有著比一般村裡娃要強一些的學習天賦。
雖然他會守諾以後多照應大伯二伯家,但卻比不上他們自家有出息,這樣會顯得更有底氣。若是二堂哥能考個童生秀才、甚至舉人進士的,比他怎麼扶持照應都要更有用。
於是,黎池每天都會把當天學的內容教給黎河。因為是在學堂學過的內容,他前世又是在公務員系統裡的,語言表達能力自然不差,假設考個資格證當個小學或中學老師也是可以的,因此他來教二堂哥不是什麼難事,教學效果也不差。
秉持著不能厚此薄彼,一隻羊是養一群羊也是趕,黎池也一起教了二伯家的黎湖和黎海堂哥。
但或許是資質差異,二伯家只三堂哥黎湖要稍微好些,按先生的說法:若勤奮刻苦,以後或許能考個童生或秀才,再往上卻是看自身造化了。
至於黎海,他太過跳脫,就跟得了多動症一樣,根本靜不下心讀書。黎池暫時也沒辦法,只能讓他先這樣了。
因此家裡雖只有黎池一個人在族學讀書,可實際讀書的人卻增加了兩個,家裡人對此很欣慰,並且樂見其成。
如此一來,或許在不久後的某一年,黎河和黎湖也要下場一試了。那先前計劃的只用存他自己一人的趕考費用,就不夠了,還需要再多存兩人份的趕考費用。
並且迫在眉睫的是,黎河和黎湖練字急需用紙墨。族學中只發給黎池一份筆墨紙硯,就算他再節省,也不夠三兄弟用的,總不能讓兩個堂哥一直蘸清水在青石板上寫字吧,因此黎池覺得他必須要想出個辦法來。
第7章
一天晚飯後,一家子坐在院子裡歇涼時,爺爺黎鏢對開年後就一直東忙西竄的黎池說:“小池子,爺爺知道你友愛兄弟,可他們識字讀書的花費,卻不應該由你來操心……”
黎鏢到底沒說出……那就不讓黎河黎湖繼續識字讀書的話來。
黎河和黎湖也是他孫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以前沒開始識字讀書也就罷了,那是沒起那個心思、沒指望過。可都已經開始讀了,且讀得雖比不上小池子卻也不錯,現在讓他們不讀了,就是生生斬斷他們的指望。
“爺爺,堂哥他們能讀書是好事,我也想盡自己一份心。”
“村裡像你這麼會讀書的娃很少,可像他兩那樣能讀書的還少嗎?”若有人教,能讀書的像二孫子和三孫子這樣的村裡娃並不少,可村裡人家的家境都明擺著,哪裡能供得起?
這也是大多讀書人,至少都出自小富之家的原因。農村娃小時候就比那些讀書娃蠢笨嗎?是天生就不會讀書嗎?並不是這樣,只是讀不起而已。
黎鏢又沉默半響後,“小池子,你專心讀書就好,讀出去了考個秀才甚至舉人,若萬幸像你四爺爺一樣考個進士,我們這一家子也就好過了,你爺爺奶奶、伯伯們和兄弟們也跟著沾光,萬萬不能為其他事分心,從而耽擱了你自己的學習,不然就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了。”
三個月前已經滿虛十歲的黎池,在這個平均壽數遠不及現代的時空裡,已經算是個小大人了,若是少年老成些,都已經能掌事經事了,因此黎鏢才和他講道理。
“小池子明白,我定不會因為其他事分心,而耽擱讀書的。”
黎鏢已經看清他這孫子了!他並沒說不再管兩個堂哥的事,那必然是還要操心的。“唉……小池子你啊……切記不要耽擱你自己讀書。”
“我與你大伯、二伯和親爹,都還年輕著呢,我們雖不會什麼手藝,卻也還有一把子力氣。就商量著在年底前,去縣郊張地主家佃四五畝地來種,這樣明年家裡也多個進項,慢慢積攢吧……”
黎池兩世都出生在貧農家庭,深知農民的無奈和困難。以種田為生,並不似想象中‘種田文’裡那樣的詩意,可他一時間也想不出辦法。“再等等吧,也許就有辦法了呢……”
“嗯,這都是年底的事了,說這些還早著呢。”其實也不早了,過幾天端午節一過、再有個二十幾天,今年也就過去一半了,一個轉眼就能到年底。黎鏢心中苦澀無奈,可也只能順著小孫子的話說。
黎池幾年前就決定抄書攢錢,可兩個堂哥卻不能也抄書――這會耽擱他們學習和做農活,那他就需要另找一些能勉強供他們三個的筆墨花用的來錢路子。
以他們家二十畝地、每年價值約三十兩銀的出息,再扣去丁稅和地稅,就只剩下二十五六兩銀,也就堪堪夠一大家子一年混個溫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