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席上有人忍不住發問:“和周,你可是真的親眼見那石頭摔成了粉末?或許是你記錯了?若不然,那粉末怎會又變成了石頭?”

提問的那人一臉驚奇中夾帶一絲驚恐,活像是在聽鬼故事。

黎池又接著說:“並未記錯。學生當時也如王兄一樣異常驚詫,於是仔細觀察之。發現那一堆粉末重組而成的是石頭,亦不是石頭。只因那塊‘石頭‘雖比泥塊堅硬許多,卻到底不如石頭堅硬。

彼時學生正是調皮多動的時候,不明白這是為何。於是這之後的一段時間,學生就一直想著這事,且浪費了好幾捆柴火用來燒石頭,有的被成功燒成了粉末,有的沒有。

到最後,學生大概得出了答案:只有特定的石頭才會比較容易燒成粉末,也只有特定的石頭燒成的粉末,才能在摻水後重新凝聚成‘石頭‘。”

黎池這一大段回憶他頑童時光的話,眾人聽完了。可聽完也就聽完了,卻不知他為何要講這些。這與儉王的提問,好似並不相干。

可趙儉不僅聽得認真,甚至在黎池的話告一個段落,看起來這段與他的提問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都像是結束了時,他依舊看著黎池,等他說下文。

“和周,然後呢?”

對於趙儉這與眾不同的反應,黎池心裡竟生出了一種心有靈犀的感覺。“然後學生偶然發現,用來攪拌那粉末的小小水塘裡的水,竟然在一日之後還未滲盡……”

“噢?難不成這就是和周所說的,水潑不進的東西?”

“回儉王殿下,是的。”黎池剛剛才扯了這一大段謊話,卻依舊臉不紅心不跳地回答。

“當時學生年幼沒定性,後來被不知其他什麼事引過去了,轉頭就忘記了這事。直到剛剛才又忽然想起來。”

應該說黎池剛剛臨時編造了這件事。若是有一個稍微懂些的人在,必然能發現他話裡滿是漏洞。不過,當下沒有這樣的人在,就連趙儉也只能知道他製出水泥這事,卻不清楚其中細節。

“和周,等你忙完科舉考試了,可一定不要再忘記這事,好好地去試驗試驗。”趙儉叮囑著,“若是那東西果真水潑不進,晾乾後又堅如山石,那用它來澆築堤壩,不就是上好的治水良物?”

趙儉這一說,在場眾人才終於算是聽明白。若真有那樣的東西,‘治水‘這個難題基本就算是迎刃而解了。

不過那東西聽著是挺玄乎的,能不能成尚還未知呢。

所以眾人聽聽也就罷了,在場也就只有黎池和趙儉兩人,心裡很有把握。

“是,學生謹記儉王殿下吩咐。”瞌睡來了就有趙儉遞枕頭,初入朝廷官場,若就有水泥這一治水(甚至是鋪路、建堡壘)神物開路,黎池覺得他能走得更順暢些。

梅翰林出了‘立冬‘為主題的作詩題,林學士出了‘治水‘這一實務題,按例接下來就該由趙儉丟擲一個話題了。

不過趙儉估算一下時辰,發現也不早了,於是就沒再出題。

之後趙儉又挑了幾個他上輩子有印象的人物,挨個與他們交談了幾句。

然後不禁感嘆,難怪黎池後來雖歷經波折卻依舊屹立不倒,實在是他結交的朋友很有用、很實用,總能幫到他。

因為趙儉有印象並與之交談的幾個人,竟都是與黎池交好或相熟的,這其中就包括鍾離書和明晟。

‘幸虧黎池雖然看重權勢,卻不玩弄權勢,又懷有一顆姑且算是為國為民的心。‘趙儉暗想。否則,他可能就不敢用黎池了。

宴已近尾聲,趙儉說了一番冠冕堂皇的散場前的套話之後,梅翰林和林學士也先後說了一番花團錦簇的場面話。就連宴上存在感不強的淮陰省布政使,也儀式性地說了兩句。

然後至此,這次鹿鳴宴就散場了。

赴宴時,黎池是和趙儉一起來的。回去時,黎池準備和鍾離書與明晟一起走。

不過出官暑臨走前,趙儉叫住了黎池他們,說是順路乘坐他的馬車。

推辭不過,黎池和鍾離書與明晟三人,最終上了趙儉的馬車。

趙儉說順路不過是個藉口罷了,黎池他們也都知道,因為儉王落腳的宅邸與黎池落腳的小院,壓根不在一個方向。

因此趙儉將三人送到了再折返離開後,明晟直道‘儉王殿下真是平易近人‘,鍾離書雖沒說話,但觀他表情,一眼就能看出他同明晟的看法一致。

待到趙儉的馬車走遠後,黎池他們三人才轉身進院子裡去。

至於趙儉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