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值得的嗎?這個人會很滿足的死去嗎?無怨無悔的離去?恐怕結果會截然相反,因為太完美,人會無聊致死,會發瘋或者自殺。
人生的意義究竟在何處?人究竟為什麼而活?為什麼要活著?有時候,以自己這有限的所知所識,唯一的結論,似乎只能是,毫無意義。活著,或者只有活著本身,就是一切意義的本源。世間萬物,只趨向一個目標:熵增。自然界中的一個普遍規律是:能量密度的差異傾向於變成均等。換句話說,“熵將隨著時間而增大”。對於能量從密度較高的地方向密度較低的地方流動的研究,過去主要是對於熱這種能量形態進行的。因此,關於能量流動和功…能轉換的科學就被稱為“熱力學”,這是從希臘文“熱運動”一詞變來的。人們早已斷定,能量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這是一條最基本的定律;所以人們把它稱為“熱力學第一定律”。力學第二定律是根據大量觀察結果總結出來的規律,有下述表述方式: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不可能作相反的傳遞而不引起其他的變化;功可以全部轉化為熱,但任何熱機不能全部地、連續不斷地把所接受的熱量轉變為功(即無法制造第二類永動機);在孤立系統中;實際發生地過程;總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摩擦使一部分機械能不可逆地轉變為熱,使熵增加。熱量dQ由高溫(T1)物體傳至低溫(T2)物體;高溫物體的熵減少dS1dQ/T1;低溫物體的熵增加dS2dQ/T2;把兩個物體合起來當成一個系統來看;熵的變化是dd2…d10,即熵是增加地。熵隨時間而增大地說法,看來差不多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條普遍規律,所以它被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簡要地說。就是能量的平衡。高能量向低能量流動,低能量則獲得能量,轉向高能量,最終,達到完全的能量的平衡。一個平均值。一個不再有任何變化地完全無序地絕對均衡地狀態。宇宙萬物的歸宿,便是如此。假如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的存在。也不過是為了實現這個最終地目標,也無法逃脫這個結局。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似乎是加速這個過程。所以,不需要反對鋪張浪費地工業文明及環境汙染,因為這些才是宇宙演化的根本要求。人類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加速能量的平衡而已。如果人類一切追求利的行為,最終客觀上都在通向這個最終目標。所以新的社會形態必然淘汰舊的社會形態,因為在向宇宙最終目標前進的道路上,舊的形態顯然慢得多,小國寡民的原始生產,對物質的消耗實在太慢了。如果這個道理是確切的,那麼未來的某天,人類和人類社會會被更高智慧的存在所取代也就不可避免了,除非人類能夠不斷的開發自己,更加完美的消耗物質,以最佳狀態促進宇宙向自己的最終屬性轉化,否則,人類必然會被代替。因為這是宇宙最高法則,不可違抗,不可阻擋,不可逆轉。
由此可見,我們每個人的活著的意義,客觀上都不過是為了這個目標服務的。有趣的是,我們人類社會一切組成、行為的最終目的,似乎也確實是如此。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最強者說得算,最強者生存。因為只有最強者,才能最大限度的以最快速度去實現這個過程。
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等國,他們的社會形態,是目前最先進的,而他們社會所作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人的最大潛能,以最多的方式消耗掉已有物質財富。
所以我們每個人,也應如此活著,因為這是宇宙法則的最終要求。一切禁慾主義的原始宗教、社會構成,都是落後的必然被淘汰的。
那麼,然後呢?
人生之意義究竟何在?
難道一切僅僅是自然、造化的一個偶然、無聊?
與“熵增”相反的觀念;負熵
負熵是物質系統有序化、組織化、複雜化狀態的一種量度。
齊拉德首次提出了“負熵”這個經典熱力學中從未出現過的概念和術語。
熵是用以表示某些物質系統狀態的一種量度或說明其可能出現的程度。(或者說是描述一個孤立系統中物質的無序程度)
在自然科學家看來,人類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有序化的增長過程,人類的一切生產與消費實際上就是“負熵”的創造與消耗;在社會科學家看來,人類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本質力(即勞動能力或社會生產力)的增強過程,人類的一切生產與消費實際上就是“價值”的創造與消耗。然而,無論是自然科學家還是社會科學家,既不承認“負熵與價值毫不相干”,也不承認“負熵就是價值,價值就是負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