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再西進,“拔潼關而守之”,奪取潼關,控制西北地區,“據其戶檻”,就等於是把大都的門堵死了,這樣天下形勢就在我掌握之中了。這時候的元朝大都,勢孤援絕,可以不戰而克。控制了山東、河南、西北、關隴地區,形成了對大都的包圍之勢,逼迫大都投降。如果我們拿到大都以後,再鼓行而西,大同、太原、關隴之地可“席捲而下”,這時候再往西北打,那麼就如同席捲一般。
大家聽到這裡,不禁拊掌而讚歎:“好!”
於是,朱元璋任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中書平章鄂國公常遇春為徵虜副將軍,率領大軍北伐中原。由淮河進入黃河以北,直取中原。臨行的時候,朱元璋特別告誡諸將說,征伐的目的,在於“奉天命,平禍亂,安百姓”。“命將出師,必在得人”。他說,你們這些將領不是不能戰鬥,但是“能持重,師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誰也比不上大將軍徐達。“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誰也比不上副將軍常遇春。但是,我不擔心常遇春不能戰,擔心他輕敵。他作為一個大將,衝上前線與一個小校拼命,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他鼓勵徐達充分發揮能動性,說:“古云將在軍,君不與者勝”。將軍在前線打仗,皇帝不要瞎指揮,皇帝不摻和,將就能打勝仗。他針對每位將領的特點,一一具體指示。隨後又召集各位將士訓話,說,你們的任務,不僅僅是略地攻城而已,重要的是平定禍亂,使百姓得以安定。所過之處和攻佔城池,不要亂殺人,不要搶民財,不要毀壞民居,不要破壞農具,不要殺耕牛,不要掠人子女,如果軍中有民間遺棄的孤幼,父母親戚來認領,就要歸還人家。這是積陰德的好事,大家都要做好。
貼士
上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如卿言,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饋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非我利也。我欲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太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諸將皆曰:“善!”上顧謂信國公徐達曰:“兵法以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卿其識之。”
—《明太祖寶訓》
同時被任命接受任務的有,中書平章胡廷瑞(後為避諱改名胡美,因為朱元璋又名國瑞)為徵南將軍,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為副將軍,率軍由江西進入福建,攻打陳友定。
湖廣行省的平章楊璟、左丞周德興、參政張彬率領湖廣兵馬攻打廣西。
朱元璋說,你們要努力建立功業,不要辜負我的任命。各位將領接受任務,行禮告別之後就分領兵馬出發了。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吳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釋出了《致齊魯河洛燕薊秦晉之人檄》,即著名的《奉天討胡檄》,直指元朝,申述討伐的理由。在檄文中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他一再申明自己北伐的正義性,他說,“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宋朝滅亡了。但是那個時候的情況是“君明臣良”,那個時候君主是英明的,大臣是優秀的,“足以綱維天下”,能夠維持對天下的統治。
◇歡◇迎訪◇問◇BOOK。◇
第50節:第九講 北伐中原,成就帝業(3)
元朝初年,有元世祖忽必烈這樣比較有為的君主,有很多忠良的大臣像郝經、劉秉忠這些人輔佐他,足以維持天下。但是就在元朝政治比較好的時候,還有不少人認為是冠履倒置,為什麼呢?中國有一個觀念,就是不能夠“用夷變夏”,而只能夠“用夏變夷”。中原地區經濟文化比較先進,所以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一些人認為這是冠履倒置。而後來的元朝統治,逐漸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現象,“綱常敗壞,廢長立幼,以臣弒君,以弟弒兄”,元朝的統治,很沒有秩序,皇帝繼承人把長子廢掉立小的,甚至臣下殺皇帝,弟害父兄。還有“弟收兄妻,子烝父妾”的現象,什麼意思?哥哥死了以後,哥哥留下的嫂子,由弟弟娶來繼續做妻子;父親死以後,父親的小老婆由他的兒子繼承來繼續做老婆。這種做法在中原人看來是很荒唐的。
中原漢人以禮治國,重視倫理宗法,絕不允許這樣做。但少數民族當中還留有很多原始的風俗,“弟收兄妻,子烝父妾”是很正常的事情,是他們民族的一種婚姻形態,漢族人不理解。元朝入主以後,這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