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統攝,於是議題奏仍屬靳輔,此時未有阻撓議也。及靳輔張大其事,與成龍議不合,始一力阻撓,議由倚托大臣,故敢如此。
這一款引起皇帝絕大的警惕。他回想康熙二十四年南巡視察河工時,開下河一事,要由安徽臬司于成龍總其成,而歸靳輔節制,確是出於明珠的建議。當時還覺得他的話極有道理,誰知暗中另有這樣的內幕。自己是在不知不覺中做了他的傀櫥;看來做皇帝要虛己以聽,求得一個“明”字,實在甚難。如果再有成見橫亙胸中,則耳目所及,無一而非偽飾矇蔽,從今以後,豈可不格外謹慎?
因此,他對郭琇的奏摺,看得更加仔細,每一個字都不肯輕易放過:
一科道有內升及出差者,明珠、餘國柱率皆居功要索。至於考選科道,既與之大約,凡有本章,必須先行請問。由是言官皆受其牽制。
一明珠自知罪戾,見人輒用柔言甘語,百計款曲而陰行螫害,意陰謀險;最畏者言官,恐發其奸狀。常佛倫為總究時,見御史李時謙累奏稱旨;御史吳霽方頗有參劾,即令借事排陷,聞者駭懼。
看到這裡,皇帝放下奏摺,深深點頭,在燈下自語:“若要天下太平,實非廣開言路,培養有風骨的言官不可。”
皇帝經過深長的考慮,決定展開一次大規模的人事革新。明珠應該受到懲罰,是毫無疑義的事;但是,皇帝自成年時就自誓要待大臣如弟兄,所以除非罪大惡極,絕不願加以誅戳,尤其是明珠,皇帝始終念著他支援撤藩的功勞,格少要寬大處理。
於是首先改組內閣。大學士一共五人,首輔是明珠,革職交領侍衛內大臣差遣;次輔叫覺羅勒德洪,他是皇帝的同族——愛新覺羅族以其與皇帝親屬關係的遠近,分為兩種,一種是太祖直系的後裔,稱為“宗室”,系金黃腰帶,俗稱“黃帶子”;一種疏遠的宗族,稱為“覺羅”,系猩紅腰帶,俗稱“紅帶子”,勒德洪就是“紅帶子”,隸屬正紅旗,筆帖式出身,是明珠的應聲蟲,自然一併革職。
還有個被革職的是餘國柱。五去其三,剩下兩個人,一個是曾為世祖草遺詔的王熙,此人熟諳政事,小心謹慎,皇帝決定將他留了下來;還有一個是王熙的同年,順治四年的進士,當過浙江總督,在平耿精忠之亂中立過大功的李之芳,已經六十七歲,精力衰頹,囗婀取容,皇帝決定叫他退休——休致回籍。
為了這一番大振刷,皇帝特別召集吏部尚書陳廷敬等人,作了一番極長的訓諭,他說;國家建官分職,經理庶政,必須拿出忠心來!大官守法、小官廉潔,各守職司,實心任事,才可以不負提拔。他親政以來,不敢絲毫怠忽,所以對於大小官員的行事,無不深知,一再指出缺點,諄諄告誡,然而他是失望了。
他指朝中群臣,自大學士以下,有職掌的官員,全然不知勤慎供職,只知道早早出街,偷安自便,整天三五成群,互相交結,套同年、門生的關係,彼此援引,或者同謀陷害他人;或者徇庇同黨,營私舞弊,這種種情形,他亦無不明瞭,只是隱忍不言,期望各人自己良心發現,洗心革面,改過向善。
他又說:他最重視九卿科道的會議,期望集思廣益,斟酌至當。結果不過一兩人倡儀於前,其餘的應聲附和,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甚至有些人參加了會議,卻茫然無知,到散會都不瞭解議的是些什麼?像這樣子,試問國是何憑?
至於人才進退,關係重大,某人賢、某人不肖,或恐不盡知悉,所以凡遇緊要的差缺,特令會同推舉,一方面讓好人得以出頭;一方面亦是希望被舉的人,心裡有這樣的警惕,倘或不是實心奉公,失職得罪,必定會連累推舉的人,於是勉力自勵,力為好官。六部九卿諸臣,如果體會得這番意思,理當從公選舉,才是不負委任。而歷年以來,所舉者稱職的固有;但貪黷的亦復不少,這都是由於太看重情面,或者植黨受賄所致。像這些人,自反其咎,雖加正法,亦無足惜;但他實在不忍見臣下身罹法網,所以往往寬大處理。不幸地,寬大變成姑息,姑息足以養奸,積弊愈來愈深,物議沸騰,民憤憤激,以致言官列款參劾,豈能再不聞不問?
此外,明珠的黨羽,吏部尚書科爾坤,戶部尚書佛倫,工部尚書熊一瀟,平日望風承旨,甘作爪牙的,亦都一起被免了職。訊息一傳,人心大快;尤其是餘國柱狼狽出京,見者無不嗤之以鼻,真所謂“公道自在人心”了。
不肖一去,賢者進用,皇帝經過慎重的考慮,選拔了三個人當大學士,第一個是伊桑阿,他是滿洲正黃旗人,跟湯斌是同年,由禮部主事,循資升任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