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3部分

峙�狻�

顧瑾之就上前,給譚氏請脈,等會兒回去給太后回話。

譚氏心裡不想讓顧瑾之問診。顧瑾之曾多次主動要給譚氏看病,定是居心不良的。怎奈她燒得迷迷糊糊的,腦袋裡跟沾了漿糊一般,著實沒有精力再多慮,又是太后派顧瑾之來的,她只得伸出手,讓顧瑾之號了脈。

顧瑾之請脈片刻,臉上表情舒緩輕鬆,並不似其他太醫那般凝重。

譚氏看著,心裡陡然升起希冀。

號脈片刻,顧瑾之起身,笑著對譚氏道:“皇后娘娘不過風寒小疾。認真吃些藥,不日便可痊癒。。。。。。”

譚氏難得露出一個笑容,道了句辛苦。

顧瑾之就起身,給譚氏開了方子。

譚氏雖然年輕,身子卻差得緊。

她五臟六腑皆有毛病,特別是脾胃。

脾胃乃是中州之土,四運之軸,生化之源,是身體的根本。脾胃不足,無法腐化食物。身子就沒法子汲取營養。氣血就不足以執行。氣血不行,身子就如同死水。

死水般的氣血,如何能健康?

發燒,也不是身子狀況的一種警告。

這些年。太后管理內宮甚嚴。太醫進來問診。都有規矩的。是不能見到娘娘們的面,隔簾問診,僅僅是號脈。問問哪裡不舒服,就造成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問題。

其實這還算好的。

顧瑾之記得祖父曾經說過,太祖時期,內宮是不準男人進入的。宮裡的皇子、公主、嬪妃甚至太后病了,都不能讓太醫進入。僅僅是宮裡的太監,把病家生病的情況,口述給太醫,讓太醫開了方子,抓藥來吃。

這樣問診的後果,導致孩子夭折非常多。

而後,才有兒科太醫進入後宮。

再後來,眾太醫皆可進入,但是規矩仍有。

並非太醫們醫術不濟,而是不給他們機會,讓他們仔細問診。

比如食物無法腐化,就經常腹瀉,譚氏肯定自己以為是腸道有疾,請了太醫來,也說自己腸道不好。太醫請脈,見脈象的確有如此症狀,和譚氏相告相仿,就按腸炎等方法治療了。。。。。。

長此以往,每次生病就治某一樣,反而把最根本的耽誤了。

顧瑾之開了健脾湯。

她又對成姑姑道:“我帶了些安宮牛黃丸來,我去取一粒來,給娘娘服下,這燒今晚就能退了。再喝我開的方子,過不了幾日便能痊癒。”

成姑姑笑了笑,道:“王妃聖手。奴婢去替您取藥吧。”

“那藥甚至名貴,我藏起來的。”顧瑾之道,“我自己回去取,姑姑稍等我,我去去就回。”

成姑姑笑,只當顧瑾之開玩笑。

安宮牛黃丸是清代溫病學派的藥,屬於中醫裡的退燒藥,最是名貴的。

這個年代沒有。

顧瑾之隨身帶了些,都是前幾年林翊制的。林翊制的藥,藥效最佳。他醫術好,製藥也是一流。這個年代的名醫,都會製藥。但製藥和醫術一樣,也是要有技巧和積累的,並非人人都能做到高水準。

林翊製藥,十分卓越,甚至超過了他的醫術。

他是個痴才,不圖名聲、不貪錢財,不戀美色,所有的精力都在醫術和製藥上。

精而專,才出高才。

顧瑾之隨身帶著安宮牛黃丸,是怕孩子們路上染了風寒感冒,也想給父母和太后留些備用。從回來到現在,在太后跟前也沒提到治病的話,就沒有送。

她親自回了趟平就殿,把安宮牛黃丸取了一粒來,給譚氏服下。

譚氏猶豫了下。

她這麼一猶豫,再回神時見成姑姑目光有異,顧瑾之也微微沉了臉,譚氏心裡一突。她不怕顧瑾之,卻不敢得罪成姑姑。

成姑姑是太后最器重的人。

譚氏想,顧瑾之是不敢當著這麼多人面給她喂毒藥的。謀害皇后,那是死罪,還要牽連到廬陽王和顧家,顧瑾之應該沒那麼傻。

當著成姑姑的面,把顧瑾之的好心當成驢肝肺,回頭讓太后知曉,只怕心生不滿。一旦太后不滿,真的要管束一番,時時刻刻要找譚氏的茬,譚氏也為難。

她這才將安宮牛黃丸吃了下去。

顧瑾之和成姑姑見她已經服藥,又見顧瑾之開的方子,藥也抓了來,兩人紛紛起身告辭,去給太后和皇帝覆命。

譚氏讓貼身宮女送她們到坤寧宮門口。

坤寧宮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