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開始教顧瑾之的時候,顧瑾之已經十歲了,在這個年代,她再過三五年就要出嫁。

祖父是想教顧瑾之的胞弟顧煊之。

顧煊之才五歲,書都讀不懂,祖父跟他說內經,他哪裡明白祖父在說什麼?祖父常常為此氣悶,一個人發火。

顧瑾之想到了前世的爺爺,心中不忍。

老人遲暮之年,不過是想自己一生所鑽研後繼有人。他的兒子們個個覺得他醫術平庸,其他孫兒孫女遠在京城,只有顧瑾之一家陪著他。

顧瑾之有兩個弟弟,一個七歲的庶弟,一個五歲的胞弟。

祖父愛恨分明,他很不喜歡顧瑾之的庶弟顧琇之。

看著祖父頹敗失落的模樣,顧瑾之就開始故意在祖父面前背誦幾句內經上的話。祖父驚訝之餘,試探性教顧瑾之一點東西。很快,他就發現顧瑾之記憶力驚人,且領悟能力超強。

他感嘆著:顧瑾之乃是天縱奇才,理應成為他的繼承人。

從那時候開始,顧瑾之就天天跟著祖父學醫。

兩年來,她又重新把《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學了一遍。

顧瑾之的父母一開始反對。他們認為,女孩子讀幾本女四書五經,再學了女誡和孝經,也就差不多了。以後還有功夫,念些詩詞裝點門面。針黹女紅才是本分。

只是,顧瑾之從前總是懨懨的不愛說話,祖父也是懶懶的不問世事。自從開始學醫,顧瑾之有了精神,也偶然露出小女孩子的活潑;祖父精神頭也足了,說話聲音洪亮有力。

顧瑾之的父母就再也沒有干預。

在延陵,規矩沒有京城那麼嚴格。

孩子健康,老人健朗,這是最大的福氣了。

一晃,已經兩年了,顧瑾之把祖父的知識學了個九成熟。家裡誰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是她開了方子吃藥。

她就沒有必要再掩飾自己前世的本事。

只是,家裡人誰有了病,開始露出徵兆時就被顧瑾之發現,開了藥方。吃過之後,病就痊癒了。

因為防微杜漸的時候治好了,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情況嚴重,還以為自己原本就是小病,顧瑾之也是小手段。

於是,她得了個半桶水的名頭。

沒人相信她有醫術。

“瑾姐兒,你怎麼又發呆?”

四月初三,是顧瑾之的大舅母孫氏壽辰,母親帶著顧瑾之和胞弟顧煊之去賀壽。

華蓋濃流蘇馬車吱呀著前進,母親顧三夫人替胞弟顧煊之整理衣襟,回頭就看到顧瑾之坐著發呆,不由輕輕喊了她一聲。

顧瑾之回眸,露出一個清淺的笑容。

而母親最不喜歡她發呆。每每看到她怔愣,母親心裡就咯噔一下,生怕她是個傻的,就要喊她一句。

“等會兒嘴巴要甜,見人就要叫……”母親又叮囑顧瑾之。

顧瑾之是出了名的不愛說話。

她點頭,說了句:“我記住了,娘。”打住了母親的嘮叨。

“坐席的時候不要發呆!”母親還是停不下來,又叮囑了她。

顧瑾之從前總是懨懨的,坐著誰也不愛搭理,一個人安靜想事情,家裡的親戚時常在背後說她腦子不好,有點問題,母親氣的要死。

時間久了,顧瑾之是個傻姑娘,已經是名聲在外了,今年十二歲都沒人上門求親。

母親為此憂心忡忡。

顧瑾之又是淡笑,繼續說了句:“知道了。”

真知道還是假知道,顧三夫人無從得知。見顧瑾之一臉順從,就沒有再說她。

車子就到了青果巷。

青果巷是延陵府最有名氣的地方之一,住著延陵兩大望族:宋氏和姜氏。

其中的宋氏,就是顧瑾之的外家。

延陵宋家,聞名江南,乃是三百年的望族。

宋家歷代出了不少名人。

比如顧瑾之的外曾祖父宋銘,是抗倭名將,死在戰場上,被文人墨客大肆褒獎,流傳至今。

又如顧瑾之的二舅舅宋希,才驚江南的神童,十五歲中了進士,乃是當朝第一人。他在翰林院兩年,而後辭了差事回到延陵,整日詩書字畫,已有了江南第一才子之稱。

他的書畫,千金難求。

後世的青史上,都有宋銘和宋希的名字,顧瑾之很是感嘆。

原來這就是千古留名。

顧瑾之的外祖父和大舅舅沒什麼名聲。外祖父曾經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