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安,太后就把顧瑾之要回去的話,說給了皇帝聽。
“當初哀家答應,等她治好了哀家,封她做個郡主,斷乎不好食言的。”太后笑著道,“是皇帝下聖旨,還是哀家下懿旨?”
第079節貴妃
太后和皇帝說封顧瑾之為郡主的時候,因事關機密,內殿裡一個人也不曾留,只是母子交心。
太后的意思,是想讓皇帝下聖旨,封了顧瑾之為郡主,給予最高的封賞。雖然封號上是郡主,卻是皇帝下旨,地位與公主並頭。
太后再收她為義女。
別說她是顧國公的孫女,又聰明機靈,單單她救治好了太后長達一年半的頑疾,就是本朝最大的功臣。
她要是個男人,封王授地都不為過的。
顧家祖孫兩代有大功於太后本人,太后再不報答,真的會遭老天爺的厭棄了。
皇帝聽完太后的話,卻眉頭輕蹙,沒有介面。
太后微惑,目光詢問看著兒子。
“母后,宮裡貴妃之位,尚欠一人,不如讓瑾之進宮吧?”皇帝倏然道。
太后大驚。
她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就聽到了這話。顧瑾之瞧在小小的,模樣稚嫩,太后以為皇帝只會當她是晚輩。
哪裡知道,皇帝居然起了這個心思!
她的兒子這是怎麼了?
“她還是個孩子,只怕信水未至。按照祖制,她是無法入宮的啊。”太后道。
宮裡選妃,定是要來過葵水的,否則無法生育,真是本朝的祖制。
皇帝神色平常,沒半點不好意思,道:“朕喜歡和她說話。她又是醫術超群,留在宮裡伺候母后,朕也安心操持國事,少些後顧之憂。她已經十三歲,信水也不過這兩年。養兩年有什麼關係?朕宮裡妃子貴人,足有五人,暫不缺人服侍朕。”
這話。倒說得頭頭在理。
太后也不知從哪一句反駁好。
“宮裡總比外頭好,樣樣尊貴。她那樣的人,也當得起。”皇帝又道,“母后喜歡她,朕也喜歡她,養在身邊,只當多個人逗趣,母后也開懷些。朕瞧著母后這些日子,氣色好,笑聲也好。朕聽了心裡也踏實……”
的確如此。
顧瑾之跟太后說外面的事,條理清晰,妙趣橫生。太后聽了。有種親臨其境的感覺。
她是非常喜歡顧瑾之的。
能留在宮裡,每日一處說笑,太后心情也好。
可……
顧瑾之會不會願意呢?
太后想起自己,拋卻父母家人,遠離閨中密友。進入這冷森森的地方,開始了爭權奪勢、承擔家族興旺的攀爬,心裡就有些涼。
她年輕時也覺得,能母儀天下,提攜家族,是女人最大的成功了。
如今。她身為太后,心卻疲憊。
帝王之家,稱孤道寡。有多少恩情斷送埋葬?
太后對顧瑾之,不僅僅是喜歡和欣賞,更有感恩。所以,她不願意把顧瑾之也囚禁此地。
可皇帝說了這話,太后就不知該如此反駁了。
皇帝是太后之子。卻是天下之主。皇帝乃人主,太后是人臣。雖然皇帝奉先思孝。太后卻不敢亂了君臣禮儀。
“皇上所言,句句至孝。”太后最後嘆了口氣,“一切由皇上做主。”
皇帝唇角就有了淡淡的笑。
他起身告辭,正好遇到了顧瑾之往太后那邊來。
她手裡端了碗,不知裝著什麼,竟有淡淡清香。
她給皇帝行禮。
皇帝虛扶了她,問:“這是什麼?不是說太后的藥不用再喝了嗎?”
“這是藥粥。”顧瑾之解釋,“潤肺滋補的。太后娘娘病了一年多,身子雖然有保養,終究虧損了些。民女做了些藥膳……”
皇帝就點點頭,誇她孝順。
他轉身離開了。
顧瑾之端著藥粥,進了內殿。
太后神色有些懨懨的,坐在炕上打盹。
顧瑾之腳步放重。
太后娘娘聽到腳步聲,這才緩緩睜開了眼。看到是顧瑾之,她眼神先是一閃,繼而笑起來。
顧瑾之就端了藥粥上前,給她喝:“……味道可能差些,卻是最滋補陰虛的。我已經把方子交給了成姑姑。我先做兩日,教會了成姑姑。等我回家去了,成姑姑就每晚給您做。您睡前半個時辰吃了,吃上兩個月,腿腳比年輕時還有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