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謝知身後還有拓跋曜。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孝道上壓制自己。可隨著她年紀漸長,手中權力越來越握不住,孝道有沒有用還是兩說。
皇帝願意尊敬你,那叫孝;不願意尊敬,那叫反對太皇太后專|權。崔太皇太后為了自己也不會讓她入宮。太皇太后或許不會在乎崔家是否有皇后之位,但她絕對不會允許皇后之位落在一個跟她有同類氣息的嬪妃手中。
因為有野心的皇后是不可能容得下崔家太子,她必定會培養屬於自己的太子。只要謝知入宮,將來何來崔家立足的餘地?這裡所謂的崔家不是單指入宮的崔家女,而是所有崔家人,其中包括她精心培養的崔遠。所以謝知肯定自己這些事做下來,崔太皇太后絕對是自己不入宮的最大幫手。當然以她的城府,肯定不會明火執仗的反對,她肯定會不動聲色、潛移默化的改變皇帝觀點。
而她只要做一個一心為拓跋曜考慮,願意為拓跋曜承受一切委屈的弱女子就好。謝知寫完信,吩咐玉蔓送到宮中內侍手中,讓他們直接送入宮中,不要給任何人看。她這一舉動能瞞得過謝簡,卻瞞不過太皇太后,估計等拓跋曜看完信,太皇太后也知道信的內容了。謝知站在廊下,遠遠看著京城的天空,空中雲霧變幻不定,再兩月就要入秋,也該起風了。
常大用回到宮中,先去回稟拓跋曜,拓跋曜聽說謝知給林貴人禮物,輕哂一聲,“既然她喜歡,就送過去吧。”拓跋曜如何不知謝知這是在保林季華,阿蕤總是這麼心慈手軟,他問常大用:“阿菀沒說什麼嗎?”
常大用賠笑道:“小娘子說她要說的話比較多,一會寫信給陛下。”
拓跋曜微微頷首,漫不經心的對常大用吩咐:“把阿菀賞給林季華的禮物給她送去,順便賞她幾匹緞子。”阿菀喜歡的人,他也不能沒表示。拓跋曜是完全把謝知當自己皇后看待,她喜歡的妃子,他也要多些賞賜,免得折了謝知的面子。
林季華今天一整天經歷了從天上地下又回到人間的經歷,最後看著謝知寫給自己的信,林季華豆大的淚珠大滴大滴的落下,她是冰雪聰明的人,如何不知謝知這些話是在救她,林季華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以為的良人會視自己如敝屣,而她一心認定的情敵卻救了自己,她似笑似哭,她當初到底哪來的自信跟謝太傅的孫女比?
林季華抹乾眼淚,默默準備將謝知給自己的信裱起來,謝知是用楷書給林季華寫的,謝知的楷書寫的也非常不錯,楷書她喜臨趙體,兩輩子又出生富貴,生活安逸,頗得趙體風流富貴之意真傳。林季華看著自己的字,再看看謝知的字,決定將謝知這封信當成自己的帖子來臨摹。
而這副帖子和十二花箋中的一月梅花箋和四月牡丹箋出乎意料的流傳到了後世,也成為後世為數不多謝皇后手稿真跡。尤其是兩幅花箋,風格雍容、筆法細膩、色彩華麗,盡顯富貴風流之氣,可稱傳世之作。
根據史家記載,謝皇后一生卷不釋手,書畫雙絕,留下手稿不計其數,然而同時期卻出現兩個皇帝,一個是魏高祖將謝皇后未出嫁前的手稿一掃而空,全部封入他寢陵陪葬。
另一個是齊太宗,他在謝皇后死後,將愛妻生前所有手稿都封入寢陵,秘不外傳。而這兩個皇帝皇陵又是出名的難撬,歷代不知有多少盜墓賊光顧,都不能成功開啟皇陵。因此後世只有謝皇后的數卷文稿傳世,真跡少之又少,讓人惋惜。
謝知並不知道林季華因為感激自己救命之恩,都已經準備把自己的信裱起來臨摹。她正全身心投入占城稻的收穫中,她只開了十五畝占城稻田地,但是分了三種方式,一種是按照現有的耕作技術、一種按照謝知所說的耕作方式,但沒有施化肥的、一種是使用化肥的。收穫下來的結果,第一種地畝產一石,第二種畝產二石半、而第三種地產量則高達八石!
所有人看到這個數字時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做夢都沒想,用了小娘子所謂的化肥,居然能有八石的收穫,雖然江南上品良田也有十石大米的收穫,但那是最上品的聯合良田,還引了水渠澆灌,跟這裡的田地有本質區別,還有江南氣候也跟此地不同。
謝知這一年做了很多實驗,她驚訝的發現,她以前的認識是錯誤的,她以為化肥能增加糧食產量,但實際上只灑了有機肥的田地,也不比多加了化肥的田地收穫少太多,至少沒有少到她以為的數字。化肥的廣泛使用還是因為它的便宜嗎?可在這個沒有工業化的時代,化肥的製作沒有後世那麼便宜,至少謝知就為了她那些土硫酸銨付出了不少代價。當然日後繼續製作,費用會減輕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