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歸。她險些哭瞎了一雙眼睛。江氏兄弟站在她面前,她也只能看到一雙模糊的影子。
江知府倒是一眼就認出了倆兒子——兄弟倆離家前,大的十歲,小的六歲。現在,兄弟倆也只是長高了小半個頭,面相沒變,仍然是稚童模樣,他能認不出來嗎?
打見到倆兒子,江知府就氣得渾身發抖,說不出話來。
還好,此時兄弟倆已經完全領悟出是怎麼一回事了。兩人趕緊的解釋清楚:宗門一月,外山一年。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說謊,江伯毓特意秀了一手金針術。三針下來,江夫人那雙原本渾濁、乾枯的眼睛,立刻變得炯炯有神,恢復了十年前的靈秀。
“修、行!神、仙!”江知府又抖上了。這回是激動+羨慕。
只可惜,倆兒子告訴他,修行是要有資質的。江伯毓嚐到了修行的甜頭,早就有引父母入宗門的打算。所以,下山前,他向師尊討要了一顆測靈珠。
結果,經過測試,江知府夫婦都沒有修行的資質。
“罷了。無緣不能勉強。”江知府有點失落,但也是從容的接受了這個現實。因為測試之前,小兒子再三講過了,修行是要看機緣的。
“我兒都有仙緣,我們家已經是祖墳上冒煙了。”江夫人如今醫好了眼睛,又如願以償的看到了倆兒子,更重要的是,兒子們拜入仙門,仙緣深厚,造化大著呢。她心滿意足,看看大兒子,再看看小兒子,嘴巴就沒合攏過。
江氏兄弟按照門規,在家裡呆了三天,又急匆匆的返回宗門——下山一趟,他們赫然發現自己所學太少,簡直是連皮毛都沒有學到。人生苦短,所學無涯。以有涯對無涯,唯有發奮苦學爾。
兩人有所悟,心境大突破,回到宗門便閉關準備突破了。
五天後,江伯毓出關,突破煉氣二層。
一個月後,江仲秀出關,竟然是連進兩級,一舉突破了煉氣四層。他本來就是沐晚挑選的法修苗子。所以,出關後,沐晚便收其為弟子,傳之功德仙一道——她所傳的並非廣茂老祖的法修傳承。前世,風茜也是功德仙,並且修為達到了天仙境。其功法比廣茂老祖的更好。此乃一也;再者,她與廣茂老祖並無師徒名份。所以,後者所傳,她沒有資格外傳。
無論是前前世,還是在炎華界時,沐晚都沒有起過收徒弟的心思。前前世時,那是風茜被兒女情長迷了眼,心思從來就不在道上;在炎華界時也沒有收徒,則是因為機緣未到。
而此時,她卻在武源大陸這個荒蠻之地收了首徒,也是順應機緣——在成立太一宗之初,她不但到江仲秀與自己有師徒之緣,而且還算到,她要離開此地與江仲秀有莫大的關聯。可惜,她現在只有築基後期的修為,嚴重的限制了推演術的發揮。究竟是什麼關聯,她算不出來。
同時,見兄弟倆下山的效果遠遠好過預期,沐晚遂把內門試練計劃提上了行程——呃,很多細節,她確實是借鑑的東華洲太一宗。不過,她一點兒也不以為恥。有現成的好經驗,為什麼不用?比如說,她之所以能得道飛昇,還不是站在父神的肩膀上的緣故?
當然,她也並不是完全照抄的。呃,也沒法照抄。東華洲太一宗的內門試練都是由金丹真人們帶隊的。倒黴摧的,她一直在築基十層卡著,沒有突破凝丹的跡象。再看宗門的長老與掌事們,連築基的都沒有。所以,讓她上哪兒去找帶隊的金丹真人?
改動後的內門試練,不是分組各自下山歷練,而是自由組隊,並且團隊自行決定歷練之所;當弟子們在執事院領取下山的出入令牌時,還會領到一個巴掌大的小本子。這是專門給下山歷練的弟子們的記錄本。歷練時,從離開山門的那一剎那起,到歷練完畢,回到宗門,歷練者每天都要記錄行程,所得與所悟;待歷練結束,這些手杞是必須隨同出入令牌一起,上交到執事掌,評定歷練等級;歷練被評為優,有獎。歷練被判定為不合格,先是歷練者去執事堂自辯,再酌情處罰。
很快,第一批弟子組成十餘個小隊,陸陸續下了山。
此後三兩年,內門試練年年搞,儼然成了慣例。
太一宗這些後天境以上的內門弟子外出歷練,沿途留下了數不清的遇仙故事,不出所望的帶動了武源大陸的人對“道”的熱忱與嚮往。
從此,“道”,在武源大陸變得更加炙手可熱。就連尋常人家的深閨女子,也是以說道、辨道為榮。
當然,武源大陸上的“道”,並不是指“天道”,而是沐晚這些年來的所悟與所得。
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