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麻雀變鳳凰,大變身啦,大美女不修邊幅也很平凡,這豈不是說明我打扮打扮也很有潛力?頓時對我的美貌又有了希望,覺得還沒到放棄的時候。
求知慾、滿足感、希望,這都是很正向的情緒表達,這就不是一部看劇情的片子,就像是所有動作片都會無視物理定律,007也一定要和邦女郎來上一段,賣賣強壯的身材與‘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的帥氣生活方式一樣,只要能戳到觀眾的爽點,不管滿足的是他們哪方面的*,都是很正常的商業行為。珍妮對《Prada》沒有太大的要求,不指望它成為一部兼具文藝和商業的經典鉅製,但她的確想要把《Prada》改得再討巧一些。起碼在劇情可看性上有一些提升,挖掘出一些她發揮的空間,如果她做得好的話,在狂攬的同時,她起碼還能討好到一些影評人,繼續證明自己的演技。
由於原本影片的導演大衛。弗蘭克是《*城市》的主創之一,珍妮曾一度懷疑他處理劇情的能力,但後來看過原著,又和勞倫見面以後,珍妮才知道他其實已經算是業內高手了,他和另一個劇本作家艾麗,以及製作人溫迪一起,把一個冗長瑣碎,散發著怨恨和些許自卑的故事改造得條理清楚,從成片來看,不論是拍攝取景、敘事手段還是細節交代,鏡頭節奏,都是可圈可點,大衛的能力的確無可置疑。《Prada》的劇情之所以不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先天不足,從這本書創作出來開始就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矛盾——這本書對於核心議題‘工作與私生活’的態度,是無法取得正常社會人士認可的。
當陳貞還是個觀眾的時候,每次重看這部影片時,安迪平凡生活的一面她會跳了過去,她覺得這部分劇情所有演員都演得很一般,而且核心矛盾她非常不理解,總之就是無法入戲,但當時她沒有太細想,直到現在以專業的眼神來分析,才明白當時她的違和感來自於何處:這故事裡的安迪和她的朋友們實際上並不是反對時尚,而是反對專業、忘我的工作態度,這整個故事嚴重地混淆了時尚、夢想和專業精神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是罕有一定程度的反智主義元素。
安迪最後離開米蘭達,最後的導火索是因為米蘭達為了保住自己主編的位置,毀諾把原本預定給奈吉爾的職位讓給了她的競爭對手,順便藉此機會考驗了安迪的忠心,而安迪認為米蘭達的做法她不敢苟同,因此離開了這樣的生活方式。陳貞當年還只是個豪門少奶的時候看了就覺得她的邏輯十分荒謬——如果連這種程度的鬥爭都無法接受,安迪這輩子就別想在事業上有什麼成就了。都別說《天橋》了,就是房地產公司兩個銷售代表之間,為了搶客戶還能連唱全本大戲呢,米蘭達當時的情況就是不行動自身難保,而且連奈吉爾的職位也都保不住,沒有她撐腰,奈吉爾坐不穩那個位置,那麼既然如此,保住自己當然是最優解,就和她說的一樣,‘換做你是我,你也會做一樣的選擇’。
當然,不鬥爭無法坐穩高位,這麼說可能很殘忍,但這就是現實,如果安迪不想面對這個現實,那就說明她還沒成熟得能做個合格的社會人,而不是和影片中拍攝得一樣,她已經成熟得知道她想要什麼。她可以因為自己不喜歡時尚而離開,但如果是因為不喜歡這個生活方式而離開的話,那麼她實際上才是那個失敗者。
包括安迪最後迴歸的‘正常’生活裡,她的朋友們嘲笑《天橋》那些節食的女孩,反感那些無謂的奢侈和時尚,對於安迪‘米蘭達要這樣,米蘭達要那樣’感到不滿,直指米蘭達是個惡魔般的老闆,但事實上在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想要做出點成績的人,哪個不是24/7全年無休?就不說珍妮了,CAA的郵件收發室有上百名助理,幾乎全是名校畢業,穿著自己置辦的名牌西裝,拿最低的薪水做最累的活,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伺候著脾氣比米蘭達還大的大經紀人,他們難道一個個都是受虐狂嗎?事實上每個成年而成熟的社會人都清楚,這社會上每一分錢都不是白賺的,你想要錢,想要成功,就得用努力和汗水來換,米蘭達的做法也許不符合《勞工保障法》,也許社會道德會批判她嚴重侵犯了僱員的私人時間,但事實上就是華爾街、好萊塢、白宮、矽谷,這些聚集了全國最高收入人群的地區,所有人都在自願為了自己選擇的職業道路搏命工作,‘今天是我男友的生日宴會,我需要時間和他在一起?’很好,那從今天起你就不會是重點培養物件了。
當然,這世上還有很多人是過著平凡的生活,用恰當的勞動時間換取不太多的報酬,同時有充足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人有資格去否定和評判精英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