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假的,自然要假的像真的一樣才好用。所以這些錢全都經過作舊處理。
關於怎麼做舊,這個是來自奇雲。他以前給鄭國先王送了不少千年的香爐、八百年的玉碗之類的東西,怎麼做舊,他是行家。
姜姬一問,他知無不言,還把曹非送來的那個他的侍從送給她,說這些事他都會,讓這小子去吧。
——這人精得像鬼。
蟠兒說:“第一批商人已經去鄭國了,買回來的糧食約有五千多石。”
姜姬把手中的魏錢扔回去,“再去,要引起鄭王的注意。儘量多買一些。”
蟠兒點頭,道:“但……鄭國賣給我們的,有一部分是前年的陳糧,大概都不能吃了。”
以古代的儲存條件來說,糧食的儲存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她現在想,都覺得姜元他爺爺這個大王不得了,他一手害了鄭、燕兩個國家。鄭國以糧食做為“戰略物資”,但糧食不易儲存,每年都有新的,積上三五年,舊的就必須想辦法處理掉。而且一旦有點天災,鄭國靠糧為生,就會遭到重大打擊。
換到燕國,因為糧賤,所以都不肯種地,因為鄭國有糧,就寧願買鄭國的糧也不肯自己種。蠢成這樣也是難得。
所以她現在只要截斷燕鄭之間的通路,不愁燕國不亂起來。
就運算元孫不肖,魯國哪怕有一個龔香,一個蔣淑,再不及,一個馮瑄也行,只要燕鄭敢起壞心,就能輕而易舉的挑撥這兩國。
她一邊想,一邊道:“那就把糧食賣到燕國去。會有燕貴買的。”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燕貴要喂奴隸,一般都不怎麼挑糧食好壞。
第350章 可惜
鄭國靠近邊鎮的城最近都發了大財。
本來只能送去給牛馬吃的陳糧,竟然都賣了了個好價錢!
糧價節節攀升; 很快就連城中百姓都忍不住把家裡存的糧兌給這些商人; 反正他們只要再去外地買糧就行了,這一來一回家裡還能賺兩個錢呢。
不知不覺間; 鄭糧緊俏起來; 連鄭國本地的商人都發現了這個商機; 家中有糧的紛紛閉門不售,坐等糧價繼續攀升; 然後往他處販糧。
一些他國商人發現此地收不到糧,就開始往鄭國腹地移動。
賣糧勝過賣布,這個訊息很快傳遍了鄭國。
鄭國雖然有近八成的百姓都是靠耕種為生; 但正因為種地的人多,糧價才一直都上不去。
而且他們所種出來的糧食大半都叫人收給走了,鄭國的田稅是十稅三; 即耕種所得上交十分之三。
但這個稅不是說你自己說你收了多少,然後交十分之三,而是由鄭國官吏定一個數額,比如他們說一畝地能收一百石; 那你就一畝要交三十石; 你家一共多少畝地?算一算,交吧。
可地有肥瘦,天有不測,何況這個數額一般定的都很高,遠遠高於地裡真實的收成。
那怎麼辦呢?
納銀。
交不夠的部分; 以銀錢抵稅。
稍微有些良心的城池不會把百姓們活口的糧都收走,至少會給他們留下夠吃到明年的食物。
百姓們可以拿這些糧食去賣,賣得的錢可以換成豆糧或陳糧,可以讓家人的碗裡多點吃食。
不愛傷人害命的,稅收得不夠,也不會枷號鎖人,那就記賬,記你家欠了多少多少錢,慢慢還吧。等到欠賬積到一個子孫後代也還不起的地步的時候,就該典地、賣兒賣女了。
個別心狠手辣一點的,欠稅就要交,不交就是不遵王命,全家鎖拿,或入罪,或受刑,一般家裡的地和錢也都留不住了。
所以,百姓們雖是種糧為生,但耕地所得並不會讓他們成為富翁,相反,大多數百姓代代耕種,卻從來沒有吃飽過肚子。
今年糧價被外面的商人給抬高了!
所有的百姓都欣喜若狂!
他們奔走相告,有的村莊還會守在村口,遠遠看到像是商人的人來了,就連忙迎上去,把人拉到村裡去買糧。
還有人聽說這些商人都在大城,他們就守在城門口,遊說那些商人去村裡收糧。
為的就是能多賣幾個錢,回頭交稅時,家裡能少受些罪。
一代代下來,鄭國現在所有的良田,基本都在世家手中,百姓們不過是替他們種地而已,種出來的一粒穀子都是主人家的。
鄭王自己手裡是一分田都沒有。
先王不喜鄭王,當然不會記得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