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釁之以雞?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

【釋義】

著眼於人們在觀察和處理事物裡,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以為常而產生了疏漏和鬆懈,將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目的隱藏起來,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鬆戒備,然後突然行動,從而來實現自己的目地。用在兵法上,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

“圍魏救趙”用於現代化經商賺錢中,企業經營者必須要具備一定條件,需要有過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廣博的知識,善於觀察周圍的環境變化,發現和尋找機遇;抓住對方的實質,採取避實擊虛,後發制人的經營技巧;要有敢冒風險的膽魄,有機遇出現時一定要緊緊抓住,以達到趨利避害,贏得最終賺錢。

【計名探源】

北宋時期,范仲淹的政敵密謀策劃,讓沒有打仗經驗的范仲淹領兵征討西夏,目的是借兵強馬壯的西夏軍隊這把“刀”除掉范仲淹。借刀殺人,是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策略。

兵經百字?借字》又載:“艱於力則借敵之力,難於誅則借敵之仞。”借有明暗之分,有強借誘借之別,可借人力、物力、財力、勢力等。能不費吹灰之力制敵於死地且毫無蛛絲馬跡的才是高手。

【案例典故】

戰國時期,著名的遊說家蘇秦,“合縱”六國的計謀成功後,回到燕國。燕易王的母親文夫人年輕守寡,偏偏看上了足智多謀的蘇秦,二人不久私通。蘇秦擔心若被燕王發覺而將被處死,設法擺脫文夫人,他向燕王提出到齊國行使反間計,而匆匆來到齊國。齊宣王、齊閔王都很器重蘇秦,卻引來了齊國一些大臣的嫉恨。一次,閔王捨棄蘇秦的計謀,聽從了孟嘗君的諫言,免受了其他四國伐秦失利的結局,孟嘗君因此受到了閔王獎賞。那些嫉恨蘇秦的人以為閔王不再重用他了,派刺客在朝廷上殺死蘇秦,閔王下令捉拿兇手,而兇手早已逃遁。蘇秦臨死前對閔王說:“我死後,你把我的頭顱號令於市,就說‘蘇秦是為燕國而反間於齊國,他是死有餘辜,誰殺他的,可以領賞金千兩’,這樣就可以捉住兇手。”。閔王按蘇秦的去做了,其兇手果然前來領賞,被抓住,後又審問出殺人的主謀,閔王把他們全殺了,以報謝蘇秦。

蘇秦才高權重,其死後還能“借”閔王之刀,除掉兇手及其主謀們,最終為自己報了殺身之仇,實在不易。

【賞析】

借刀殺人,是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伏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國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