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確實行之有效。但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瞭解各國消費者的不同愛好與習慣,摸清各國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力爭適銷對路,則既可使我國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又能避免減少不必要的糾紛。這也是在用此計之後應當予以總結的。

23…1混戰計中外交計 遠交他國先近攻

【原文】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出處】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範睢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按語】

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腑。范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釋義】

形禁勢格:禁,禁止。格,阻礙。句意為受到地勢的限制和阻礙。

利從近取,害以遠隔:句意為,先攻取就近的敵人有利,越過近敵先去攻取遠隔之敵是有害的。

上火下澤:語出《易經.睽》卦。睽,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兌為澤。上離下澤,是水火相剋,水火相剋則又可相生,迴圈無窮。又“睽”,乘違,即矛盾。本卦《象》辭:“上火下澤,睽。”意為上火下澤,兩相離違、矛盾。

此計運用“上火下澤”相互離違的道理,說明採取“遠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敵相互矛盾、離違,而我正好各個擊破。

【計名探源】

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物件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採用的外交誘騙。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範睢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案例典故】

後有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成吉思汗又有了更大的目標。東南相鄰的是金,西南相鄰的是西夏,更遠的就是南宋國。此時,對蒙古構成威脅的只有金。於是,成吉思汗一方面用武力脅迫西夏與其議和,解除了西部的騷擾;一方面,派人遠去南宋通好,答應與南宋共同進攻金。南宋雖然迫於金的壓力,沒有聯蒙打金,但,對蒙古攻打金而採取了中立的態度。金連連敗退,以致遷都於開封。成吉思汗見金被打退,回手進攻西夏,1227年6月,夏主被迫投降,夏滅亡。6月,成吉思汗病死。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即大汗位,也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戰略,他派使者到南宋,聯合南宋南北夾擊金國,1233年,攻克開封。為了表示對南宋的友好,窩闊臺還修飾了孔廟。1234年1月,金哀宗自殺身亡,金滅亡。1235年6月,蒙古國見擴張道路上的障礙已基本清除,於是,反臉大舉進攻南宋,攻克南京。1279年,元軍攻佔圭山(廣東新會一帶),宋大臣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自殺,南宋滅亡。元統一了中國。

【賞析】

“遠交近攻”之計屬於製造和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實行各個擊破的謀略。其關鍵是:當軍事出有因目標受到地理條件限制時,利於先攻取就近的敵人,不利於越過近敵去攻取遠處的對手,如果能夠同遠處的對手取得暫時的聯合,更利於各個擊破。 實行“遠交近攻”之計,有助於集中力量應付眼前的敵人,並且將其置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遠交近攻的謀略,不只是軍事上的謀略,它實際上更多指總司令部甚至國家最高領導者採取的政治戰略。大棒和橄攬枝,相互配合運用,不使亂與自己的近鄰結盟。對鄰國則揮舞大捧,把它消滅。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