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讓妾身去長安,局勢即便再壞,卻也頂多不過如此,而如果蒼天有眼,說不定此事還有轉機。”
第二卷 芝麻小官也瘋狂 第二十九章上書
第二十九章上書
深夜,李府書房,燭光搖曳。
書房外的不遠處,幾個小丫鬟面面相覷,不知道是不是該過去打擾,因為剛才設好了的浴湯這會子早就已經涼了,她們不知道是該去重新調製一份熱的還是怎樣。
再說了,夜色已深,她們也困了,但是主人都還沒盥洗,她們怎能去睡?
因此,大家便只好一邊相對打著哈欠,一邊看著那邊書房裡通明的燭火,然後,大家便聽見一陣朗朗的誦讀聲傳來,抑揚頓挫的,文詞兒聽不太懂,但是一聽就蠻有氣勢。
“是故,邊將乃軍政合一,政以養軍,軍以護政,遂奮我大唐之威於域外,震夷狄之輩於四合,國人乃以此為千秋萬世之業也。殊不知,此軍政合一之體,正禍亂之始也。何也?孔子曰: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如此地方權重,而中央武備空虛,以我大唐之教化澤被,萬民望聖主如父母,且制度凜然,雖不易生變,然自來狼子野心之輩誅之不絕,乃權利誘人爾。且王莽未篡之時,亦以謙恭之臣為也,誠難辨其忠奸。但或使其一人得政,攬軍政於一身,布久戰習練之卒於河內,則制度不能治,禮儀不能改,軍威不能懾,王命不能聽,如此,則臣恐江山震動矣”
“臣李曦頓首萬拜,恭請陛下收諸邊鎮之政,改以朝廷供養,如此,則邊鎮之兵,為我大唐之兵,非邊鎮之私卒,朝廷有令,則調動自如,非為一節度使制爾。又則,諸邊鎮之將,請無以常任,無以遙領,乃調遣之,制衡之,不使將有私令,令皆出於上,如此,則將無私兵,國有忠臣。”
李曦手裡捧著手稿,念得津津有味,倜儻自得,而一旁揉著手腕的武蘭看著他這副得意的樣子,卻是不知不覺的就皺起了眉頭。
這篇稿子是李曦想的,當然,李曦這位主簿大人的文采實在是不怎麼樣,有些地方他的意思雖然說到了,但話語卻未免有些粗俗,因此這文中便有不少地方都是武蘭為他潤色修飾的,所以,李曦自己唸了一遍之後,雖然臭屁的了不得,不過他也知道這不是自己的水平,因此便也時不時地笑著看看武蘭,轉而讚了她幾句。
按照李曦的意思,這片文自然是要把最主要的力量放到渲染藩鎮的危害上,而李曦雖然對歷史沒什麼瞭解,但畢竟高中時候還是學過文史課程的,對於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一些重大事件,也還都多多少少有些瞭解——想不瞭解也沒辦法,那時候要考試嘛,必須得背誦過去才能拿到高分,才能考上大學。
因此根據一些回憶,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在他看來藩鎮最大的害處就是政事權力的下放,導致了邊鎮可以自給自足,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存體系,可以說到了眼下這個時候,其實藩鎮已經具備了隨時宣佈獨立反叛中央的全部基礎了,所缺的,只是一個或者幾個具備了野心想造反也敢造反的特殊人物而已。
而且,馬克思他老人家教導過的,歷史是由人民來創造的,只要是具備了充分的社會條件,那麼總會有一些特殊的歷史人物出現,來推動歷史的進一步發展。無獨有偶,中國古代也有句老話,叫做時勢造英雄,所以,這個特殊人物,根本就不缺。甚至李曦還知道,興許過不了幾年,一個叫安祿山的大胖子就將開始隆而重之的登上歷史舞臺。
因此,在李曦看來,要想解決藩鎮的問題,或者說,至少是先要遏制住藩鎮的這種越來越獨立的傾向,那麼首先的第一步,就是要收回地方方鎮的稅賦之權,稅賦仍由中央負責收取,方鎮兵將的供給,也重新改由中央來負責,這樣一來,方鎮們就只能是國家的一支武裝力量,而不至於成為一個可以隨時割據自立的小勢力。
但是很顯然,武蘭不太理解他這個想法,也或者說,像武蘭這種生活在當下,正親眼目睹著大唐王朝一步步走向繁盛,而且各地方鎮也正捷報頻傳的人,根本就無法理解李曦這種從後世帶來的,經過了無數人論證分析過的觀點。
正所謂“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此山中”,有些東西,並不是說因為你講出來的是真知灼見,就會馬上被人們所接受的。
在當下,大家都是正在看到和已經看到了朝廷在各地設定藩鎮的好處,卻壓根兒還想不到這藩鎮可能會帶來的危害。
當然,任何時代總有清醒的人,大唐也不缺,別的不提,便是李曦他爹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