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1部分

蕃的威風,揚一揚大唐將士的軍威,趁此也可殺殺回紇的頻頻的侵犯,以免養虎為患。

盱眙上座的李隆基,王忠嗣就地又拱手道:“陛下,《孫子兵法》有載,計、戰、謀、形、勢、造,爭、變、行、地、劃、助、諜,對敵十三字方略,以微臣之見,時下出戰,非明智之舉也。”

斜睨王忠嗣,李林甫緊聲就哂笑道:“王將軍一人佩四將之印,手握天下勁兵重鎮,怎地未戰而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拿眼睨一眼李林甫,王忠嗣看似充耳未聞李林甫的譏謔,昂首面向上。諸如李林甫這等口蜜腹劍的小人,在朝為官且位極人臣,才乃社稷之禍害,即便王忠嗣今時今日四鎮節度使的威名還需多謝李林甫去年構陷了皇甫惟明、韋堅二人,才得以取代了皇甫惟明隴右節度使之職,然而在王忠嗣眼中,像李林甫這等妄圖專政恣意之徒,著實是與之同流合汙不得。別看王忠嗣常年不在京都,卻也深知李林甫其實尤忌其的兵權,恨不得日求其過,就跟排構皇甫惟明一樣再尋個莫須有的罪名把其也除之才後快,而李林甫向來又與李亨不和,三番五次意欲將李亨拉下馬,這一切也都看在王忠嗣眼裡,而李隆基之所以委以其重任,實則也意在讓李亨有個依靠,故而縱便李林甫想構陷王忠嗣,諒其眼下也不敢輕易下手,至少不敢像月前除掉韋堅、皇甫惟明那樣以見不得人的手段暗害掉王忠嗣。

環睇王忠嗣、李林甫二人,李隆基略沉,龍顏若有所思的凝重。王忠嗣九歲就被其養於宮中累年,及長,雄毅寡言,儼然有武略,可見其父王海兵之雄風,李隆基時與之論兵法,王忠嗣每每都是“應對縱橫,皆出意表”,故,李隆基曾謂之曰“爾後必為良將”,而王忠嗣早年也頗氣盛,以勇敢自負,及居節將,才以持重安邊為務。

勤政殿內好一會兒安寂,驚得仿若密不透風,見李隆基半晌不予表態,王忠嗣才又頓首在下:“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時,承蒙陛下恩寵,微臣佩四將印,正如李相適才所言,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微臣感沐皇恩”

頓一頓,王忠嗣叩首在下:“恕臣直言,今爭一城,得之未制於敵,不得之未害於國,陛下仁聖,還請陛下三思為是。”

VIP章節 第431章話閒

邊患事宜一日不除,盛世危情就在一日比一日加劇。

但王忠嗣上言切諫,所言不無在理,其與李林甫又是意見相左,也著實令李隆基有些難決,治國之道非是愚民之術也,在於法與道,而不在於儒,倘使下敕與吐蕃兵戎相見,王忠嗣身兼四鎮節度使,一人佩四將之印,正如李林甫所說的,時,王忠嗣可謂是手握天下勁兵重鎮,掌控著大唐的萬里邊疆,如若命王忠嗣勉為其難出兵攻城,只怕會是事倍功半,甚至大敗而歸。

權衡顧全之下,李隆基遂將攻佔石堡城之事暫時擱置下,李林甫惘然而退,王忠嗣不日也返回邊塞駐守。若非李隆基急下詔令,王忠嗣也不至於連夜快馬加鞭趕來京都謁見,其身在長安的這幾日,邊疆事務全權交由了衙將哥舒翰代掌,好在哥舒翰也是個忠義之士,王忠嗣也放心的下。

至於董廷光所獻的攻城之策,若是可用之計,倒也不急於這一時採納,畢竟,錦囊妙計不怕晚,但若是一時血氣之盛而為之,卻是正應了王忠嗣所預見之言,非但攻城不成反卻禍國殃民,對此李隆基並非全無顧慮。

入冬後,長安城連降大雪,近乎封城,十月尾末李隆基就攜了楊玉環起駕驪山行宮度冬,隨駕同去的還有董芳儀及其公主,杜美人、鄭才人、高才人、閆才人幾人也一併同行,其等這一離宮,宮中倒冷靜了不少。

這半年裡芳儀宮與南宮走的十為近密,尤其是夏秋那會兒,三天兩頭兒的楊玉環就喚丹靈去相請董芳儀一塊兒遊園。藉著楊玉環,董芳儀見駕的機會自也日愈漸增,時常可聞南燻殿傳出歡笑聲。

對於董芳儀日趨靠攏向楊玉環,江采蘋毫未介懷。八月裡千秋節上董芳儀就已顯露出欲與楊玉環交好的動機,現下不過是付諸行事罷了,原就用不著費思量,蜀犬吠日,在這宮中逢高踩低本即再尋常不過的事。只是,每每聽彩兒跟月兒在那嘀咕董芳儀時,江采蘋心下卻難免有幾分嘆惜,較之當年的常才人,董芳儀可不是個聰明面笨肚腸的人,只希董芳儀今下不是在步當年常氏的後塵就好。當年武賢儀作惡多端。罪有應得被處以極刑賜死自縊,常才人終歸還有幸保住了一條命,待到來日。楊玉環未見的將是第二個武賢儀,但董芳儀卻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