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執過江采蘋微涼的玉手,正欲提步向鳳輦,巧在這時,皇甫淑儀、董芳儀、武賢儀、杜美人等一眾妃嬪接踵而來,李隆基一擺手,示下免了行禮。
“朕與梅妃去圓丘祀天,當日即去即回,離宮的大半日,後。宮中事,且由武賢儀、董芳儀、皇甫淑儀協理,倘使有大事不能決之,速稟與朕即是。”環睇眾妃嬪,李隆基負手交囑罷,龍目落定向武賢儀。
武賢儀原正詫愣於江采蘋的一身褘衣,忽聽李隆基下此口諭,委以重任,連忙與董芳儀、皇甫淑儀異口同聲領旨謝恩:“嬪妾遵旨,定不負聖望。”
江采蘋頷首與皇甫淑儀、董芳儀對望一眼,美目含笑,本來便有意作此安排,以防某些有心人士趁此作亂滋事生非,不成想此次竟與李隆基不謀而合,反而省卻當眾請命。位分上,武賢儀、董芳儀、皇甫淑儀皆位列六儀,今番如若只在御前舉薦董芳儀、皇甫淑儀,恐有不服者造次,唯有賦予三人共同協理之權,才可互為制肘,消除來日獨大後患。
五更三刻,李隆基龍行虎步向玉輅,江采蘋隨之步上鳳輦,高力士緊走幾步塞了個手爐遞與江采蘋,轉即疾步向玉輅,驍衛、武衛、威衛、領軍衛等二十四隊組為方陣同頭戴盔甲身披戰甲的左、右衛大將護駕於四下,浩浩蕩蕩朝明德門駛去。
武賢儀等眾妃嬪肅拜恭送於興慶門內,目注玉輅鳳輦漸行漸遠,眸底劃過一抹酸意。常才人更為憤懣於胸,但也不便發作。
明德門中門早已開啟,此乃專供御駕出行之門,出城之後向東行進,明德門外東邊二里之處,即為祀天之地——南郊圓丘。
正文 第273章 博採
唐代圓丘,沿用隋朝,壇制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廣二十丈,再成廣十五丈,三成廣十丈,四成廣五丈。遠遠看去,曠而威,素面朝天,卻叫人倍添敬畏,為之虔誠。
自古帝皇,無不認為受命於天,古人又信仰天圓地方,是以,歷朝歷代才以圜丘祀天。大唐亦延續前代禮儀,整座圓丘用土夯成,每層有十二陛階,以十二地支命名,正北方向命名為子階,以順時針排序,正東則稱之為卯階,正南是為午階,正西命為酉階。各檯面、臺壁及十二陛階表面均用摻有麥秸的白灰膏泥拌飾。
大駕鹵簿扈從儀仗行至南郊時,正是辰正時辰,依稀可聞,齋宮鳴奏響太和鍾,與此同時,李隆基步下蒼龍玉輅,肅穆之慎,高力士躬身端持著金盆於旁,以供天家在金盆中洗手,登壇行禮。江采蘋隨之踩著墊腳同下鳳輦,祀官早已在前夕備妥一切,現下只待露祭開祀。
左、右衛大將軍果毅齊聲令下,身穿戎服的金吾軍等二十四隊盔甲衛士立時團團護衛住圓丘四下,彩旗幡障迎風飄舞於八方,一時間好不威風凜盛。滿朝文武百官亦步亦趨於後,隨駕一步步踏上陛階,一層層登上圓丘,無敢不恭者。
今次擔任祀天的禮儀使是李林甫,且待李隆基手持鎮圭,面西直立於圜丘東南側,鐘聲止,鼓樂齊鳴,少時,只見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煙雲縹緲,燭影搖紅,大祀正式開場。
江采蘋止步於李隆基身側,由下至上。可見圜丘壇共設七組神位。每組神位都用天青緞子搭成臨時神幄。上層圓心石北側正面設主位,乃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邊圓錐形,二層壇面東西兩側為從位,乃日月星辰、**風雷牌位。神幄呈長方形。神位前擺列有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其上有全牲、大羹、鉶羹、黍稷等豐沃祭品。陳設之講究,戒律之嚴明,不言而喻。單是所用的各種禮器,已多達七百餘件。至於皇帝的拜位,則設於上、中兩層平臺的正南方,上層圓心石南側並設祝案。圜丘壇正南陛階下東西兩側,尚陳列有編磬、編鐘、鎛鍾等十六種,由六十多件樂器所組成的中和韶樂。事無鉅細,皆為太常寺卿、禮部侍郎從中著手佈置就緒。
時至禋祀時分,李林甫代為引燃柴垛,煙火高升於天,燔燎中,裴耀卿牽著兩頭“神豬”活祭,將牲祭宰殺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一塊兒投於熊熊燃燒著的積柴之中,李隆基對空而祭,袞冕依次進獻五齊,薦獻之後,翩雲門舞起。
燔柴爐迎帝神罷,樂奏“始平之章”,李隆基親至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再至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而後回拜位,對諸神行三跪九拜禮,江采蘋與此番參加大祀的百官一一拜於下,“景平之章”、“鹹平之章”下的奠玉帛、進俎之後即為初獻之禮,司祝跪讀祝文,樂“奉平之章”暫止:
“帝闢陰陽兮,造化張,神生七政兮,精華光,圓覆方載兮,兆物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