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燁是帶著三個兒子,與妻子一起是在港口的一個攤子前,坐定了。
“客官,可來了餛飩,咱這的餛飩那是餡好著。”
那小攤的老闆是一個笑得和善的中年人。與他一起擺攤的,在旁邊包了餛飩的是一箇中年婦人。
“來四碗。”劉之燁笑著回了話。
老闆一口應了。
隨後,在上餛飩時,劉之燁還跟老闆攀談了幾句。
從老闆的話中,劉之燁知曉了。這老闆啊,與媳婦膝下有兩子。小兒子如今是生活在東屠島。那大兒子是參了軍。
至於老兩口為何來了這尚慶道?
那是因為大兒子的田地分了這地方。
說起來,這一對中年夫妻是東屠國的大王在統治了東屠島時,那會兒,從大魏朝治下移來的流民。
在中年夫妻的嘴裡,大王自然就是活命之恩。
總之,老闆的嘴裡,大魏朝的治下百姓,那是苦日子連連。
“還是咱東屠國治下好,大王是明君。瞧瞧,那些港口的苦哈哈,如今可不也是吃得起,咱這攤上的餛飩。”
“客官你嚐嚐,咱家的餛飩餡實在,料足。那肉香,誰吃了都贊手藝好。”攤子老闆在那兒說了一通話。
當然,也是這給攤子的餛飩,說了一翻的好話。
榮娘嚐了,味道確實不錯。
當然,這要說了,這餛飩還真不是一般的人捨得的。要知道,這餛飩裡,可是蔬菜加肉餡,料實足了。
至少,一路行來時。
榮娘就發現了。東屠國的治下,還是大把的窮人。
若說如今好的,可能就是東屠國治下,沒了前朝的苛捐雜稅。
東屠國的農業,那是一刀切。十分之二的稅,由稅務部全全的收取。其它的徭役與兵役,全部取消了。便是連人頭稅,也是取消了。
取而代之的。
便是田產按田畝交稅。
唯一點。
榮娘還是瞧的出來,時代的侷限性。這個時代時裡,大戶依然是有奴隸的。不過,對於起自由民,奴隸的主人需要交了每一年的算賦錢。這是按人頭算的。
這般看上去,似乎農稅高了。
實則,不高的。
因為,沒田地的農民,不需要交什麼稅了。當然,佃戶的話,那是要給地主交了地租。
可東屠國的官府有官田。
而官田的租子,其實是不高的。
當然,要說起來。更大的原由。便是東屠國有移民點,若是貧民實在沒活路了,可以移民了。這移民於何處?
海外的荒島。
東屠國的海軍,在往南之處的東海之上,順著小琉球島已經發現了大琉球島。
那裡並不缺了土地,唯缺了耕種土地的人。
事實上。
這也是宣文五年,東屠國要大擴軍的原由。
那更多的新丁是去當了屯田兵。說是開發了荒島,可那島太大了,都有新羅國的三分之一的疆域大小。
如此的面積,如此的土地,要說東屠國朝廷上下不動心,那是怪事兒。
可若是動心了,想開發亦是難事。
那島往南,島上林木眾多,更有瘴氣橫生。
要開荒,是難事。想讓生地變熟田,那更是需要了大功夫。不過,這等荒島出現了,那亦是好事。
至少,東屠國的貧民百姓,有了更多的活路。而不是留在了家鄉里,當了佃戶,讓地主老爺耀武揚威了。
地主與佃戶,也講究一個供需關係的。
地多了,佃戶少了,地租自然就是降下來。地少了,佃戶多了,地租肯定蹭蹭往上漲。
如今的東屠國啊,朝廷上下的意思,那就是要讓市場來平衡,把地租給降下來。為何說,每一個朝代的初始,都是天下承平?
不外乎,人口給殺沒了。人少田多了。
可東屠國的君王劉長石更想,人口多了,地更多了。
這一年,宣文五年的秋。
又是一年收穫季節。
在這個秋時。在這一座海港處,榮娘一家人收到了漢京城的來信。也是這一封來信,讓榮娘一家人決定不再遊覽四方,準備打包回了漢京城。
第162章
從尚慶道往漢京城回趕,哪怕再快了,也不可能速度快起來。
這個時代裡趕路,就是坐了馬車。榮娘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