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以上的倉庫都保持空置狀態。剩餘的部分。也大多堆放著尚未脫去錶殼的麥粒和玉米,地下窖藏室的儲備物多為甘薯和土豆。除了這些,還有大約兩千公斤左右的脫水乾菜。
望著後勤主管剛剛遞過的物資儲備清單,羅蘭默默比對著自己眼睛實際看到的一切。
玉米、小麥等物品儲備量十六點二七噸。
肉類罐頭六百九十二箱。
土豆十四噸。
壓縮軍糧三百七十七箱。
酒類。無。
油脂,九十一公斤。
香菸,四箱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羅蘭實在很難想象,這竟然是一個兵員數量過萬的團級後勤倉庫。要知道,即便是在舊時代,一個大型批發市場的日均貨物儲量,至少也是這些寫在紙面上物資總和的數倍乃至十數倍。
合攏手中的物資報表,沿著兩座倉庫中間可供車輛進出的通道。信步走進庫區北面的中轉站。一輛懸掛著西部軍區牌照的改裝型“東風”卡車,正在排隊等候裝運。
車廂底部,堆滿厚厚一層連泥帶水的土豆。最上層的防水塑膠薄膜表面,擺著幾袋剛剛從庫房中拖出來的麥子。一名肩膀上佩有上尉標誌的軍官站在車廂尾部,按照表格細細點算著車內裝載的各種貨物。
羅蘭轉過身。在一干後勤官員的陪同下,朝著蓬布敞開的車廂方向走去。正在點算貨物的上尉先是一徵,隨即立正敬禮。示意性地還禮過後,羅蘭輕輕接過對方手中的表格,仔細看了起來。
土豆二百公斤、小麥一百公斤(四袋二十五公斤裝)、肉質罐頭六聽、火煉油脂一點五公斤。
“你們是哪個部隊?”羅蘭翻了翻被硬木夾板固定住的紙頁背後,隨意地問。
“報告,我是三十四師六團二營第四大隊(連級)後勤聯絡官。”
上尉驚懼的目光從羅蘭身上黑色制服表面飛快掠過,挺直身體,大聲回答。
羅蘭微微皺起眉頭,不再發問。
按照正常編制,大隊相當於共和國舊軍制的連級標準,常設兵員數量通常在一百至一百五十人左右。總重量不過三百多公斤的補給,最多隻夠維持二至三天的消耗。為了這點東西動用卡車,在非滿載情況下專門在營區與倉庫之間來回,對於缺少資源的西部軍區來說,顯然有些浪費。
倩如看出了他內心的疑惑,湊上前來,輕聲說道:“這些東西是一個大隊十天的補充標準。西部軍區編制與東部軍區不同,各師當中,一至三團為主要戰鬥力量,可以獲得物資優先補充。四至六團屬於後備標準,補給定量只有主力部隊的百分之三十。剩餘的部分,完全由駐地周邊居民交納補足。”
羅蘭沒有說話,她平靜地看著手裡這張簡單的物資補充表格,幾分鐘後,慢慢抬起頭,將目光投向站在旁邊的後勤官員。
倉庫主管是一名年紀五十左右的少校,其餘的副職人員,軍銜均為不同等級的尉官。他們很瘦,絲毫看不出軍人應有的魁梧與健壯,面頰上的肌肉已經出現萎縮跡象,顴骨與額頭高高外凸,眼窩與嘴角,都陷落在被皺紋籠罩的陰影深處。
這些人身上的制服已經非常破舊,膝蓋與手肘部位大多露出磨損的破口。衣服領部與袖口已顯瓤化,表面落著薄薄的灰。
不知為什麼,羅蘭忽然想起舊時代那些肥頭大耳的官員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實在很難把眼前這群瘦弱而頑強的人,與“官”這個字聯絡在一起。
就是這樣一群人,默默看守著倉庫。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因為各種挫折而絕望惶恐,也有人固執而堅定地守護著自己的信念。
現狀,比單純停留在表格上的情況更加嚴重。由於不在是舊時代那種完全與電腦聯網性質的資訊流通,人工筆錄送交的資料與實際總會有所出入。往往倉儲物資已經告罄,表格記錄上卻仍然還有部分存貨顯示。一旦後勤供應鏈斷開,後果不堪設想。
得為他們做點什麼
第二天,天色尚未完全放亮,短促哨音已經伴隨著軍號聲,在軍營上空地刺耳地響起。隨著營房的房門轟然開啟,身穿汗衫短褲計程車兵們,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到操場上,在操訓官連吼帶罵的咆哮聲中,迅速排列成整齊有序的隊形。
羅蘭像昨天一樣揹著重達五百公斤的鋼製揹包,跑在隊伍最前面。在她身後,是二十多名穿著相同操訓制服的軍人。他們排列成兩行縱隊,緊緊跟隨著羅蘭的腳步。距離這支隊伍五十多米遠的地方,近千名士兵在各自隊官的帶領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