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脛而走遠傳四方,聽者為之膽寒股慄,說者為之色變心驚。
“平虜軍,一把火,管教你,百萬軍,無孑遺,與對抗,天亡你!”
“平虜軍,火焚城,鼠無噍類,盡成灰燼,火德星君下凡塵,掃蕩寰宇萬里埃!”
這可是雲南省各地鄉間近來流傳相當廣的兩首童謠,但明顯可以看出是有心人蓄意所為,文辭都經過修飾,黃口小兒怎能說出那樣的話?有些詞,也不是小孩兒會知道用的。諸如‘孑遺’,諸如‘噍類’這類文言詞語,鄉間黃口小兒尚未進學,怎麼可能如秀才舉人一般信手拈來?
事實上,一般人並不知道在這兩首童謠背後還隱藏著一場幕後的無形爭鬥——
最初這兩首童謠可不是這樣子的,象第一則就是“平虜軍,一把火,管教你,百萬軍,無孑遺!”;第二則是“平虜軍,火焚城,無噍類,盡成灰!”
這兩首最初的童謠明顯是心懷不滿計程車人所為,雖然語意並不是很明顯,但語帶諷刺,是誰都聽得出來的。
平虜軍的諜報,包括秘諜部的秘諜在這次雲南戰事中的表現都相當不能令人滿意,疏漏、失誤頻頻,但在這件事兒上,倒是表現得可圈可點,反應迅速。
幾乎是一夜之間,這兩首童謠就被加了‘尾巴’,添了‘肚子’,一首變成了現在的“平虜軍,一把火,管教你,百萬軍,無孑遺,與對抗,天亡你!”;另一首變成了現在的“平虜軍,火焚城,鼠無噍類,盡成灰燼,火德星君下凡塵,掃蕩寰宇萬里埃!”,這童謠的意思就大大的變了樣子,反變成了宣揚平虜軍的威勢和仁德,甚至還帶著一點天命不可違的宿命之說。這一改一定大出了那些始作俑者的意料,之後倒也再不敢明目張膽的下絆子了。
不過,象這樣的童謠,聽在某些有心人耳裡,恐怕還是會心驚肉跳的。
韓、唐、邵三人把楚雄城給燒了,在等待夷平楚雄城的一段時間裡,可沒有閒著不幹事。
他們三人對楚雄府這個東西要衝的重要已經有深入的瞭解,楚雄正好是雲南府城通往永昌、大理等滇西各府的必經之地,要抵達永昌、大理,就得從楚雄府所轄的地界上過,當然這不一定非得經過楚雄府城,熟悉情況者儘可以從縣裡鄉間的大路小路山路甚至獸徑中悠然過境,西去大理、永昌。
譬如那楊畏知之所以一力死守楚雄,就是因為他知道楚雄是永昌軍民府、大理府等府縣的屏障,絕不容有失。楚雄不失,敵軍想西攻永昌、大理等府終是有後顧之憂。腹背受敵乃是兵家大忌,想西攻永昌、大理的統帥,必先取楚雄,保障自己後路通暢,才能放心西攻。
又譬如門滄海敢於調集大軍圍攻雲南府城,就是因為楊畏知死守楚雄的緣故,平虜軍韓、唐二帥的兵力,後來加上邵福的後廂,近十萬兵力都被牽制在楚雄城下,對雲南府城的戰事幾乎沒起到任何作用,這可以說是韓、唐二帥當時的決策失誤,但也可以說是錯有錯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時勢變化,以前錯的,現在可能歪打正著;以前對的,現在可能錯得離譜。死抱老黃曆,哪有好結果?
楚雄城燒了,自然不可能拿來據守,但是圍攻楚雄城期間修築的營壘,挖掘的塹壕,其實比楚雄城還要堅固難攻,但韓、唐、邵三人仍不滿足,督促麾下將士想盡一切辦法讓整個環繞楚雄的野戰營壘變得更加堅不可摧難以攻克,營壘不斷的加固,縱橫的塹壕不斷延伸,各營壘間都有多條地道相通連,營壘之間的兵力調動,敵方無法透過斥候的觀察來掌握,各營壘中都掘有多口水井,建了大量茅廁,又譬如因為雲南雨季已經越來越近,這雨季雨水對營壘的破壞,防澇排水,防病治病,等等等等,都考慮極為周全。這雖然不是建一座新城,但如斯堅固的野戰營壘,只要糧水、矢石、火油、火yao、彈丸等糧秣軍械充足,堅守當然沒有問題。
吸取楊畏知被久圍而敗的教訓,韓、唐、邵三人一直在忙著籌備糧秣軍械,忙著往營壘中儲藏各種糧秣軍械。
韓、唐、邵三人在不攻而取楚雄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誓做一枚鐵釘子,死釘在楚雄不動窩了,扼死鎖死楚雄這一要衝,切斷永昌軍民府、大理府與雲南府之間的官馬大路,看門滄海如何翻天覆地?
雖然這時他們已經收到了門滄海再次逃離雲南府城的訊息,不過決心未變。
韓、唐、邵三人只是沒有想到門滄海會派使者來談條件。
其實,門滄海自己也沒有想到會與平虜軍的人談條件。那完全是因為平虜軍的一個無意之舉,因為邵福手下的一個將官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