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差停住了腳步。身邊石媽媽立刻阻止了要行禮通報粗使丫鬟們。
“可這佛法佛陀和鬼神又有什麼關係?”
可貞很好奇蘇愉想法,因為可貞心裡,這完全是兩個概念。再加上也知道別看蘇愉年紀小,可到底家學淵源,四書五經均是有所涉獵了。而且這些日子以來,三人也常常會論辯一番,得益匪淺,因此坐正了身子,好奇詢問道。
“怪力亂神神不就是鬼神麼,那些個菩薩神佛還不都是一樣麼。”蘇愉也端坐好。一本正經道。只不過這聲音,到底還是壓得很低很低。
“我想,話也不能這樣說。佛法是東漢時才傳入,那時候,孔老夫子早就駕鶴西去了,都無緣見過佛法,怎麼能把佛陀和鬼神相提並論呢!”
“可佛教和道教也並沒有什麼區別啊。人們不都是想靠祈禱和祭祀求得他們庇佑麼!”蘇愉不以為然道。
“子夏說,孔夫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得病昏迷,子路讓他向鬼神求禱,孔夫子一向敬鬼神而遠之,堅持他死生有命富貴天觀點一直不求禱對不對?”
可貞不想對“子不語怪力亂神”做一番上輩子時聽說過“孔子不說話了。惟恐用力分散影響集中精神”註解。因為不管是原來記憶,還是跟著蘇鐸複習,這一句話一直都是蘇愉所說那個註解。
蘇愉點了點頭。蘇忛也全神貫注聽著可貞說話。
“那,孔夫子堅持死生有命富貴天出自哪裡呢?”可貞微微笑著,問道蘇愉,又看了看蘇忛。
蘇愉顯然來了精神,“‘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生死有命,富貴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告訴我們,司馬牛雖然失去了兄弟,但子夏告訴他,人一生重要是認知天命,以仁為己任,而不必意追求富貴,因為以自私之心去追求不義富貴如浮雲,而符合仁義富貴,不是取決於人意志,而是出自天意,如果有這樣仁愛而不貪念富貴胸懷,那麼天下所有人都將樂意成為你兄弟。”
“是啊!”可貞點了點頭,“‘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外者也。’我者求是仁義禮智,求是學問積累,思想道德修養,人身境界追求,全於自我,只要堅持追求便可以種瓜得瓜種李得李。所以叫‘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而外者,求則是富貴利達,這完全是謀事人成事天,並不是你一廂情願就可以求得。所以叫做‘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就像孔夫子對待金錢富貴態度:‘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謀事人成事天,孔夫子一生認知天命,以仁為己任,既然已經做了自己該做事兒了,那自然就君子坦蕩蕩,不會後悔,不會糾纏了。”
蘇愉一愣,隨後點了點頭,可想了想,還是咬著唇瓣道:“孔夫子教導人們什麼叫做仁義禮智信,可是那些神佛呢,卻只教導人們求富貴求長壽求兒女!”
可貞失笑,“儒家確實教導人們完善道德人格,教導人們知道什麼叫做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教導人們‘止於至善’,教導人們‘吾日三省吾身’。就說三省吾身,每日都要反省自身,替家人謀慮是否不夠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師傅傳授知識自己是不是還不夠精通熟練。而佛法呢,佛法教人們做什麼?只是教人們求富貴求長壽求兒女嗎?”
可貞想到前事,“噗嗤”一聲笑了出來,告訴蘇愉蘇忛,“有一回,我和母親姑祖母去廟裡上香,姑祖母說那些看起來虔誠不得了人其實都是口誦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又說別以為念了幾部經,燒了幾注香,放了幾條魚,舍了幾兩銀子,就可以向神佛菩薩買來福報了。”
蘇愉連連點頭,蘇忛卻是瞪圓了眼睛,顯然是頭一回聽說這樣論調。
“我回去細細想過,覺著,還真是如此。世人都求神拜佛希望神佛庇佑自己,求富貴求兒女求長壽,什麼都求。可有人,覺著自己拜了佛,就什麼都不用擔心了,認為什麼災禍都會有佛陀來替他們消除了,什麼福壽都會有佛陀送與他們了。”
“有人是做了壞事兒造了孽後百般求神拜佛指望消災解難,而有人則是妄求,獅子大張口什麼都想要。可是卻沒有好好想想,自己命裡究竟有沒有這富貴兒女和長壽。人福壽都是以自己積攢,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檢討反省積攢福緣,只是盲目向外追求名利和福壽,過分亂求,過分貪得,為求而不擇手段,即便你磕破頭皮,即便你再虔誠,亦是徒然,因為你並沒有按照佛陀心願去做善事。要知道,佛家講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