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了若指掌。
一路走一路拍。
回去一讀卡,相機裡已經存了幾千張照片。
學生們總是浪漫,嚷著要在楠溪江邊徒步走一天,趙真顏就僱了個竹排,沿著江漂流。漂一段等他們一段,間或戴上墨鏡打個盹。學生們和帶隊老師都笑她人不老,心已經和他們有代溝了。她據理力爭,“不是我帶著你們的行李坐竹排,我看你們怎麼叫囂著去徒步,累都累死了!”
泰順廊橋是此行最後一站。從溫州坐大巴到泰順要花上半天,各個廊橋又分佈在不同的鄉。各鄉之間的中巴,班次很少,因此去看廊橋極為不便。
趙真顏差點就和隊裡的女生一樣,不想去了。帶隊老師苦口婆心勸誡她,“小趙,你不去會後悔的。”
最終,8個人湊兩桌牌局,留在賓館等他們。只有5個人去了泰順,趙真顏猶猶豫豫地也在其中。
第三部分 第96節: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3)
毓文橋還算交通比較方便的,而且也很好找,劉宅巧、北澗橋也都是。
帶隊老師說:“還剩一座橋沒看,最好的一座橋。”於是他們坐上了一臺悶熱到要把人蒸發掉的中巴車,顛簸了4個小時,被司機在路口扔下。
再沿著山路走上2裡地,峰迴路轉,眼前是一個山谷。
那個老師在山谷前停住,嘆口氣,“三條橋,不是這麼偏遠難找,你也許早就被塵世打擾了。”
趙真顏和3個學生走在後面,好不容易才追上帶隊老師的步伐。
她喘著氣嘀咕:“不就是一座橋嗎,至於這麼感慨嗎?附庸風雅!”
等她俯瞰下去,就改變了想法——
在山谷之下,潺潺溪水之上,有一座橋。
最古式的廊橋,完全與浩浩山峰、渺渺山谷融為一體。
那麼美的一座橋。
趙真顏立刻想起來,自己在“鄉土系列”《泰順》一書裡見過它,也還大概記得關於它的介紹。可是當它真的在你眼前,是完全不同於圖片的驚豔。
“三條橋,始建於貞觀年間,因為在三根長木的基礎上搭建而得名,為明清時腳伕往返福建和浙江的必經之路。”——這是她記得的關於三條橋的介紹。
沒有用一根木釘,卻可以屹立千年。
橋拱有一個完美的弧度,橋身的風雨板有簡潔的雕痕,而作為泰順廊橋代表性的廊簷和屋頂,大氣端莊。
遒勁如臥龍匍匐在幾十米寬的溪水之上。
像在展覽一個寓言。
帶隊老師說:“我當年做學生的時候,也由我的老師帶我們來這裡。看了它,我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審美。”
三個學生尋找著各種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