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飛俠》就是一個標準的例子,《哈利波特》也可以算是一類。
第六類是“輕鬆Fantasy”,這一類是充滿幽默的冒險,常常是一些小品,《磁碟世界》與《Xanth》都屬於“輕鬆Fantasy”。
第七類是“少年兒童Fantasy”,《黑暗物質》、《最後的獨角獸》都可以屬於此類。其中《黑暗物質》是繼《魔戒》三部曲之後好萊塢最大手筆的奇幻鉅製。
在我們感慨網路奇幻或玄幻小說充斥著“亂七八糟”的時候,我們也在感慨中國人想象力的貧乏和乾涸,當我們的電視劇裡充斥著“宮鬥”和“神抗”的時候,奇幻小說,正在改變著中國90後、零零後的世界觀,冷靜的想一想,60後70後80後的世界觀,又何嘗不是在《西遊記》這樣的奇幻世界中建樹的呢?
奇幻的本身,或者就是一種奇蹟。
科幻,與奇幻同樣也只相差一個字。但是與奇幻小說一樣,科幻小說在中國從未發展成為一種獨立型別的小說,而是長期附屬於兒童文學之下。
科幻小說的定義眾所紛紜,《辭海》上對“科幻小說”的定義是:“依據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成就以及在這些基礎上可能達到的預見,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類利用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蹟的新型小說。”而《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四卷定義為“20世紀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體裁,這種體裁的小說以真實或想象的科學理論的發現為基礎。”
科幻小說的讀者群,分為硬科幻讀者群、軟科幻讀者群和稀飯科幻讀者群,其中硬科幻讀者群又被稱為“正統科幻迷”,正統科幻迷主張科學與幻想缺一不可。倘若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則只能歸為奇幻、魔幻或超現實作品;反之幻想若是付之闕如,那就只是一個科學寫實故事。
從梁啟超和魯迅翻譯儒勒凡爾納的作品開始,中國接觸科幻小說也已經一個多世紀,包括著名作家老舍也曾創作過長篇科幻小說《貓城記》,也誕生過《珊瑚島上的死光》這樣曾獲得純文學獎的作品,更有倪匡的《衛斯理系列》。縱然如此,科幻小說在中國小說界和文學界所佔的比重和份量,都太小太小了。
科幻小說是科學與人的橋樑之一,人們更容易透過精彩的科幻小說接受和理解新的現象或未知的事物,《後天》和《2012》對氣候和天氣變化對人類危害的詮釋,顯然超過鋪天蓋地的說教,儒勒凡爾納一個多世紀之前作品中關於“軟著陸”、“海底世界”的描述,更像是對現在的一種預言和啟示,《星球大戰》所描述的外太空戰爭,也正愈發接近現實。
這原本也就是科幻小說的深層次內涵,前瞻性和警世作用,關注現在並從現在中思考遠古、思考未來、思考人類生物乃至地球和太陽系以及整個宇宙的未來,活潑和充滿想象力的題材中,在激發人們童年就有的好奇心的同時,承載有對未來厚重的思考。
科學可以分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是指人類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科幻小說,是對自然科學的一種預言,那麼奇幻小說,又何嘗不是對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一種預言和解釋呢?按照臺灣史學家柏楊的史學觀,人類歷史分為“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和“信史時代”,那麼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又何嘗不是未來若干年若干世紀之後人類對歷史追憶中的“神話”和“傳說”呢?
奇幻小說對世界觀建樹的意義,科幻小說對現在和未來厚重的思考,這是中國現在落後的教育體制永遠無法理解和體會的。
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奇幻小說和科幻小說並非是在逃避現實,它是在用另一種方式進行思考和假設,它無時無刻不讓人聯絡到實際。
比如說足球,就是實際的東西。
中國成為世界足球強國,到底屬於奇蹟、奇幻、科幻的哪一類呢?呵呵。
這個問題我暫時不知道能不能給出答案,但是競技小說,我至少可以比較明確的把當下的大部分競技小說歸納到奇幻類小說的分支之內。
競技小說,是各種小說中又一個分支,一個很小眾化的分支。
以中文網2013年10月7日的資料,七日內更新小說數量,玄幻類5508部,科幻類1267部,奇幻類991部(在將玄幻與奇幻分成兩類,而不是傳統分類上把玄幻歸為奇幻分支之一,顯然有著他自己的考慮,不在今日探討範圍之內),而競技類小說的七日內更新小說量,是83部,其中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