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他所謂的紋飾中的“清兵服裝圖畫,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我相信裴光灰先生肯定沒有近距離觀察過這件瓷器,也許是他的視力有些問題吧,記者會結束後,大家可以去親自看一下這隻大罐,就知道上邊的到底是不是清兵了。”
第三位提問的是一位外國媒體的記者,老外對唐韻的所有關注中有八成以上是投注在張辰身上的,這位記者提問的物件也是張辰:“各位好,我是義大利《萊卡報》收藏版塊的記者,我想請問一下張辰先生,你對裴光灰先生在他的質疑中提到的“傳承有序,是怎樣看待的,你對鑑定古董有什麼自己的看法?”
張辰笑了笑,把麥克風拉近了,用義大利語開了一個小玩笑:“首先感謝你對我的信任,毫無疑問,我是所有參加記者會的人之中最年輕的,你能夠選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榮幸之至。”
那位記者也笑了,對張辰伸出了大拇指,誇讚張辰的幽默,也誇讚他標準的義大利語發音。
張辰點頭致謝,接著用漢語道:“古董或者是文物,都記載著和它的歷史相匹配的文化內容,我認為,我們今天透過這些記載著古代文化的物品去解讀並且研究和繼承一些文化,這就是“傳承”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說到“傳承有序”難免就要說一些大實話,但是說實話往往會得罪一些人:不過我不怕得罪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對不能混淆了概念。傳承有序是決定一件古董價值的重要依據,但並不是所有的古董都要傳承有序,如果那樣的話,就沒有多少古董可以被稱為古董了。
而“傳承有序”也常常被人拿來錯用,有一些鑑定師總把傳承有序掛在嘴邊上,對於他們的想法我並不是很瞭解,但這樣的確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間收藏的發展。我個人認為,一個鑑定師只有在遇到自己無法判斷的古董的時候,才會拿出這個說法來作為護身符,每一件古董都是會說話的,只要你能夠解讀它要表達的內容,就完全用不到靠著很明顯的傳承序列去判斷真偽。
有的時候,傳承有序也是會害人的,我們都知道良渚文化玉器中有一種叫做“玉琮,的,這種形狀的玉器從來都是叫玉琮,在《考工記》和《周禮》等古籍中都有記載。但是在清代收藏最鼎盛的時候,最愛收藏古玩的乾隆皇帝卻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認為那隻不過是用來抬拉馬車或者轎子的槓桿上邊的裝飾物,還起了一個很形象卻很不怎麼樣的名字“輛頭”甚至還命人把良渚玉琮做成了他的筆筒,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把“輛頭,理解為玉琮的另一種稱呼,這種傳承有序能要得嗎?
傳承有序用在書畫等收藏品上,可以因為曾經有名家收藏過,而使其價值被增,但那只是針對於金錢的價值,在對歷史文化和學術價值方面,不論是誰收藏過,價值都是一樣的。而很多沒有明顯傳承序列的古董,卻都是珍貴的文物和文化載體,我們能夠因為它沒有被名家收藏過,就否定它的研究價值和文化內容嗎?”!。
第二九五章 不懂歷史(四)
啪啪啪,一陣掌聲響起。張辰說的的確是大實話,也是收藏界一直以來就在爭論的一個話題,這話也的確是得了很多罪人。
只有不指望著完全依靠交易古董來獲取經濟利益的人,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也只有這種人才是真正喜愛收藏,喜歡古文化的人,他們不屑於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藉口來拔高自身的規格,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專家。
掌聲過後,張辰又接著道:“本來的傳承有序並不是今天這個意思,在古代的時候是用思緒的那個“緒,字,指的是例如帝王或者貴族的家族譜系形成和繁衍的記錄,把主系、旁系、支系、分支等等都記錄在案,代代相傳,以為後世的參考,只不過到後來被用在了收藏鑑定上面,就改用了序列的“序,。
真正符合傳承有序的古董微乎其微,數量最多的就是字畫類的藏品,其他門類裡邊幾乎是鳳毛磷角,尤其是青銅器、瓷器這類的藏品,你從哪一點上來判斷它的傳承有序呢,既沒有收藏者的刻款,也沒有題款,萬分之一不到的機率可能會有文字記載。大部分都是這一代還在張家收藏,過了幾十年可能就被李家收藏了,再過幾十年李家經濟出了問題,也許就會變賣到王家,這個過程當中的幾經轉手是不可能有記錄的。
就以清宮廷藏品為例來說吧,很大一部分都是得自明代的宮廷收藏,但是在明代之前呢,紫禁城建成使用是在一四二一年,從這個時間再往前是元代,距離歷史上的宋代收藏盛世最少也有百年以上的時間,再距離隋唐或者秦漢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