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
所幸的是教皇國的統治者們沒有從任何渠道得知馬普華耶的王室自認的和神明的關係,他們早已經認定,所謂的上帝是教皇國的上帝,是教會的上帝,是匍匐於教會腳下的信徒們的間接的上帝,任何企圖和教皇國奪取上帝的組織和人都是邪惡的,實際上都是在褻du上帝,他們本身並不是真正的信徒,都是實際上的異教徒,他們自稱信仰的上帝,實際上是一個偽神,真正的上帝必然不會被他們所信仰。
就這樣,教皇國和教會實際上把自己所信仰的神的概念和整個大陸普遍信仰的神區分開來,雖然一開始神的源頭可能是一樣的,但是隨著信仰的發展,或者說信仰的組織的發展,各個地方的信徒心中的神明逐漸有了不同的形象來,教皇國的修士們藉助了自己的話語權和話語,將人類所創造的抽象的概念變成了神的屬性。
如果繼續從歷史主義的角度來講解的話,那麼教會的歷史足以寫成一本勝過本小說長度的小說,但是完全沒有必要,讀者們只需要知道,教皇國聯合克羅齊亞和瑞多利亞一起出兵企圖戰勝馬普華耶,他們所謀求的東西既不包括財物和不包括土地,實際上就僅僅是是在馬普華耶宣傳傳教的自由罷了,這樣的要求換來教皇國的支援,哪怕僅僅是外交上的,克羅齊亞和瑞多利亞也不會拒絕。
而另外一方面,馬普華耶在面臨了三個敵人的情況下,深重的危機意識,足以讓意志薄弱並且頭腦不夠清楚的人深深地感到無路可走,陷入一種情感上的軟弱之中,這也是為什麼克倫斯王子和伽利雷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