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慶父,回報魯僖公。
魯僖公聽到慶父的死訊嘆息不已。
慶父私通魯侯夫人,連殺兩名魯國國君,禍亂魯國,如今僅自盡身亡,還得以保全後人,不知道魯僖公何嘆之有?
這邊慶父剛剛自盡,那邊忽然傳報莒子派他的弟弟贏拿領兵來到魯國國境,說是慶父死了,他是來拿謝禮的。
天下有無恥之人,沒見過如此無恥的。
真是和宋莊公討要鄭厲公的謝禮如出一轍。季友怒道,“莒人並未送還慶父,怎麼還敢居功?”
季友請求親自迎敵。
魯僖公解下自己的佩劍送給季友說道,“寶劍‘孟勞’,鋒利無比,今日送給叔父,為我魯國殺敵!”
季友行至酈地,莒國贏拿已經列陣以待。為了要這點謝禮,還真是拉開了打仗的架勢了。季友心下暗自鄙夷莒子,但是他也知道現在魯國幾經動亂,最好還是不動刀兵,用計取勝最好。
於是季友對贏拿說道,“我們兩個國家其實挺好的,為什麼非要動起刀兵呢?這些士卒有什麼過錯呢?聽說公子您善於搏鬥,今天季友希望有機會和您切磋一番,我們徒手搏鬥,不動刀兵。”
贏拿對於自己非常自信,立刻同意了季友的要求。
兩國將士後退,就在中間擺開擂臺,一場戰爭變成主將對打,兩邊將士變成觀眾。
地動山搖的吶喊聲中,季友與贏拿鬥了五十餘個回合,依然不分勝負。季友心下暗自著急,沒想到這贏拿還真不是好收拾的。可是今天自己必須取勝,為了魯國!
忽然一個稚嫩的聲音響起,是季友的兒子行父,時年八歲,見父親不能取勝,行父叫道,“‘孟勞’何在?”
季友猛然醒悟,兒子提醒的對!
季友假作腳下趔趄,趁著贏拿撲過來,抽出寶劍便砍,只見贏拿的頭顱忽然高飛入天!
熱血灑滿了疆場
這時候所有的人都驚呆了,不是說好了不動刀兵嗎?
莒國士兵吃驚中發一聲喊,一起四散逃命。莒子的弟弟頭都被砍了,你去說理吧!我們可得趕緊逃命了!
季友凱旋而歸。
魯僖公親自迎接季友,並將季友立為上相,賜費邑為季友的采地。的確,因為有季友忠心耿耿,出謀劃策,甚至赤膊上陣,才能有魯僖公的今天,才能有魯國的今天。
可是在這份光榮面前,季友卻並不怎麼高興,他跪下沉重的說道,“臣與慶父和叔牙同為魯桓公的孫子。現在為了國家社稷,臣鴆叔牙,縊慶父。臣是為了國家大義滅親,可是現在只有臣獨享這份光榮,而慶父與叔牙的都絕後,臣實在沒有面目在地下面見先君。”
這說的是實話。
鬥爭是殘酷的,為了國家季友不得不除去自己的兄弟。但是他也是人,也會心痛。
能夠想到這些,說明他心裡依然有這一份親情。
魯僖公為難的問,“可是這兩個人都有謀逆的罪行,如果封賞他們恐怕百姓不服。”
季友建議說,這兩個人雖然有逆心,但是沒有逆行。而且都不是死於審判,還是為他們選擇後代,來表示您對親人的親情。
這其實並不是明智之舉。
叔牙的確沒有謀逆的行為,但是慶父卻是兩位魯國國君被殺的幕後主使。而且申不害也是死於慶父之手。為如此謀逆之人討封賞,賞罰不明。
魯僖公聽從了季友的建議,選公孫敖做慶父的後代,成為孟孫氏,慶父本來字仲,應該是仲孫氏,但是由於慶父之惡,改為孟孫氏,采邑之地在成;選公孫茲為叔牙後代,改為叔孫氏,采邑之地在郈;封季友采邑之地在費,另外加封汶陽之田,號為季孫氏。
從此之後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共同管理魯國,被稱作“三桓”。
魯僖公把辛辛苦苦得來的江山,拱手又送了出去。當日非要除掉慶父、叔牙的季友,如今找到了這二位的繼承人,平分魯國政權。
這還實在是費解。
第三十三章 白日見鬼
就在魯僖公冊封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的這一天,魯國南門忽然無故崩塌。
這當然不是什麼豆腐渣工程,有人說高者無故崩塌,代表著將來會有凌替之禍。
魯僖公能夠聽季友的把到手的江山拱手讓人,也的確不是一般人。不知道當日是用了什麼法子讓仲孫湫和高傒對他讚歎不已的?實在令人懷疑。
再說魯國大事已定,齊桓公想到魯國之所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