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己經成了專業的屯田兵還有畜牧兵礦業兵等。但未來這些人怕同樣也沒有打仗的能力。
放在整個山西鎮,怕也是如此,除了黃來福地幾營嫡系人馬外,餘者最多做守備部隊,守守城。沒什麼野戰的能力,所以這幾年中,山西鎮徵寧夏,戰朝鮮等戰事,出兵的都是黃來福的人馬。
眼下山西鎮城寧武關的軍隊己經如五寨堡,老營堡一樣,己經可以自給自足,不怎麼需要兵部撥款,自然是受到上頭的表揚。不過能戰的部隊多,兵部考慮是否要在山西鎮招募新的人馬,組建一個新的戰兵營。不過這花費眾多,兵部哪裡拿得出錢來?而且黃來福認為沒這個必要,兵在精不在多,整個山西鎮中,他的幾營兵馬都能夠野戰,己經可以震住塞外地胡人不敢入侵。如果真要做,倒可以在鎮內選撥精壯,組建一個新的營馬,餘者地,還是真正轉化為屯田兵為好,忙時耕種,閒時操練就可。
只是這個事情千頭萬緒,牽扯到許多人的利益,黃來福雖然是山西鎮總兵,有練兵地義務,但要真正在山西鎮實行此事,還是不易。
不管怎麼說,在十一月七日這天,黃來福還是領著五百的來福營家丁們,來到了寧武關北邊地陽方口堡,開始了他的防秋防冬軍務。
這陽方口是長城一段,在寧武關北邊約二十里。這裡北連大同邊緣金沙灘,南、東、西接雲中山,禪房山、管滓山等地,屬咽喉隘口,軍事位置十分重要。這裡不只是寧武的要衝,還是雁門、偏關的遮蔽。一旦大同有事,往往要重兵駐紮於此。
不過由於恢河從這裡流過,地勢平漫,十萬騎可成列以進,在整個山西鎮多山的地形中,該地便顯得非常平衍,向來是草原胡人首犯之衡。往歲虜騎闌人,率從茲口,戎馬便可毀。數里。所以在嘉靖十八年時,當時地巡撫陳講便在九龍口處築堡,並建敵樓者有二,堡成後,城週一裡多,萬曆四年又增修磚包,城周達二里零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左右。
陽方口堡城建成後,被稱為“山西鎮中路第一衝口”,東靠長方山,西傍恢河,如派兵在這裡防守,東便可以
,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佔盡了地利。
眼下陽方口堡有守備一員,分領旗軍三百四十九名,管理周邊的防區一十三里零一百五十步,還有邊墩三十座,一個內西水口之地。從隆慶年裡,陽方口便少經戰火,關口的恢河又是連經朔州,大同等地的交通要道,所以這裡每天都是船來船往,非常熱鬧。
特別是黃來福來到寧武關後,由於陽方口所轄地地界中多煤炭,所以這兩年中,該地十數個村寨中,己是處處挖煤採礦,到處一片繁忙。
不但是本地的人等被一掃而空,就是臨近的大同鎮朔州等地的軍民,也是紛紛到此謀生,所以陽方口堡這個地方,雖是麻雀雖小,但卻很是熱鬧,小小的堡內,便有大量的客店、酒樓,商鋪等。
當黃來福領軍來到這裡時,陽方口堡守備忙出堡相迎,該堡之地,也是寧武關中唯一一處沒有將軍兵下放屯田的軍堡,不過就算沒有屯田收入,堡內的旗軍平時抽稅護礦,也是吃得油光嘴滑。這也是被黃來福默預設的。
此次雖說是例行地防秋防冬,不過黃來福並不打算在陽方口堡常駐,年末他真正重視的是到老營堡等地視察。畢竟陽方口堡這個地方深在內地,如果草原上的蒙古人入寇,也需要打穿了整個大同鎮,才能打到陽方口來。而從陽方口堡到寧武關,騎上快馬,也是瞬息間的事情,自己地兩千家丁,就在寧武城內,大可不必傻呵呵地等在這。況且黃來福的風格就是打出去,就更不願意死守在某地捱打了。
不過視察過陽方口堡內外後,黃來福也是有所收穫,陽方口堡這個地方,是屬於連線大同鎮與山西鎮的交通要道,在這裡,大可以搞兩鎮之間的貿易集散地,大搞採煤業。而且這裡河水廣闊,兩邊的土地肥沃,大可以搞些屯田。由於當地煤礦豐富,許多當地人都是寧願意進礦山做事,也不願意種田,不過由於寧武關的發展,己經有許多山西鎮本鎮流民,還有大同鎮的流民們前來這裡活口,在這些人中招募丁口,完全是可行的。
十一月十二日,黃來福留下一百家丁留觀陽方口堡,由一親衛百總統領,便離開了該地,取道五寨堡,往邊塞而去。
萬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眼見天氣一天冷似一天,大家穿的衣裳也就一天比一天厚。不過在五寨堡這個地方,各人穿地衣裳,又多少有異於別地。在外地,大家穿的都是厚厚的棉祅,不過在五寨堡,這幾年卻是時新穿呢絨外衣,保暖不臃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