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09…3…15 19:07:42 本章字數:2928
不過還有個問題,就算五寨堡的糧田恢復到以前風調雨順時,糧食產量也是遠遠不能滿足黃來福心目中的需求。
中國幾千年來大部分實行的是精耕細作,自給自足似的自然經濟,五寨堡當然也不例外。
這種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以種植糧食為主體,以一家一戶為單位,以生產自給為目的,經營方式落後,農民年復一年重複簡單勞動,所得很少,由此造成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緩慢。
這種自然經濟不但生產力落後,而且在自然災害面前往往無力,單人獨戶,個人力量總是小的。一遇天災人禍,人民往往流離失所。
當然,這種生產方式的產生也是有原因的,中國一向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想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糧食,只能在單位面積上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這就是精耕細作的由來。
五寨堡雖然有許多軍戶在為黃家種田,但事實上,也還是這種小農似的運作方式,以前風調雨順時所得在黃來福看來就不多,眼下災患頻繁時就更少了。
不過見識過後世那種大農場,大農莊似的生產方式,黃來福當然不會再用這種自然經濟似的生產方式,五寨堡一帶地廣人稀,正好實行大農莊計劃,不說五寨堡,就在這北方九邊各地,地廣人稀,土地也多得是,而且由於小河時期的災害,許多良田都廢棄了,正好可以利用。
這種大規模農場似的生產方式,是那種小農似的生產方式不能比的,不但可以大大提高糧食等作物產量,而且抗災害能力遠比那些小農似的生產方式強多了。好比後世那些大公司,大工廠,總比一些小家庭工作坊來得生產力強,抗壓力大。
就拿不遠後的英國來說,1633年時,貴族巴洛的莊園裡有57戶公簿持有農,耕種莊園土地的2/3以上。另有7名租地農場主,租用土地不足1/3。但是,這7名資本家所繳的地租數額卻接近巴洛莊園地租收入總數的近1/2。16年之後,在同一個莊園,租地農場主增加到10人,共租用莊園土地的42%,所繳地租卻佔總額的67%。而耕種近58%土地的46戶農民,所納貢賦只有地租總收入的29%。
這就是許多領主熱衷於圈地的原因。歷史上有名的圈地運動就是由於資本家租地而直接促成的。幾十年後的英國,大農場或大牧場似的生產方式,就取代了英國以前那種自然式的土地耕作方式,促進了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
而且,大規模農場式的生產方式,由於實力雄厚,很容易採取先進的科技,使用新的耕作方法和耕作技術,擴大耕地面積,改良肥料等,提高糧食產量,形成良性迴圈。
其實在大明朝後期,由於商業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類似的大田莊式經營方式。
明末的一些江南地區,由於土地兼併,有些地主佔地上萬畝,乃至幾十萬畝,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商品性農業發展的刺激下和大量脫離土地的勞動力存在的基礎上,一些地主的農業經營方式也出現變化,注意起大規模綜合經營,以使土地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蘇州常熟譚曉的經營方式頗具典型意義。他的經營規模很大,並且獲得實際的成功。他僱傭百餘名鄉民為其勞動,他將部分土地出租,大部分土地僱工經營。從他數以萬計的土地來看,從墾闢、種植到管理,需要的僱工數量是很多的。譚曉莊田中的大部分產物都是投放市場的,空間利用非常巧妙、合理。可以說,這是一處以商品性生產為目的的、立體化經營的農場。
又有萬曆年間的潘允端,在他田莊擁有的一、二千畝土地中,有相當一部分僱工經營。種植的作物品種也是多樣,包括稻、麥、豆、菜子、棉花、蔬菜,以及西瓜、棗、桃、柿、櫻桃、桔、李、梅、香圓等果品,木樨、桂花、梅花、牡丹、薔薇、竹、柏、松、冬青、檜、棕櫚等花木。田莊產品除自用外,也有部分產品投放市場。也是一處典型的大農場式經營。
不過這種大農場式經營現象只是少數,在當時的大明朝,自然經濟還是佔了決對地位,特別是在北方一帶,更是靠天吃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還是主導,在幾十年中的小冰河災害中,被摧殘得體無完膚。
※※※
說起來,在中國的幾千年農業生產中,曾有很長時間遠遠領先於西方各國。
中國在戰國時便實行了複種輪作,而歐洲,直到18世紀30年代,才在英國出現輪作制。
中國最早普遍使用的施肥技術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