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近對時局宣言》,歷數蔣介石的十大罪狀:“習於專制,私利是圖,首內啟本黨之糾紛,復外援帝國主義及國內反動派以自固;嘯聚群小,把持政權,摧殘民眾,排除異己”。汪精衛在這篇《宣言》提出五項主張:改組國民政府,籌備召開真正的“三大”,否認蔣介石包辦的“三大”以及會上透過的一切決議案,否認蔣介石出賣國家經濟權利的一切秘密檔案。汪精衛說反蔣運動是“一常厚主勢力與封建勢力的大決戰,廣大黨員應奉獻自身於民主勢力,將血作水,以溉民主勢力之根,將身作肥料,以沃民主勢力之果。”

當時中國除了政界、軍界掀起強大的反蔣運動外,在學術界也引發了民主與獨裁之爭。胡適在1929年蔣介石發表訓政的“約法之治”後,發表了著名的“人權與約法”的文章,指出國民黨政府作為中國民眾的代言人,進行獨裁的“約法之治”,違反了人民的基本人權。胡適主張首先建立保障人權的憲法,開放“黨禁”,實施多黨政治,建立一個“以法治國”的人民參政國家,而不是“以黨治國”的一黨獨裁體制。

胡適這樣的批評並不侷限於蔣介石,還牽扯到了孫中山,在學術界與錢端升等專制擁護派學者進行了激烈的筆戰。但胡適提倡的人權思想並沒有在國民黨政界引起共鳴,國民黨內的民主派汪精衛等人雖然主張實行黨內民主,但並不主張立即放棄國民黨一黨專政而搞西方式的多政黨體制。胡適的民主思想實在走得太遠了。

1929年10上旬,汪精衛來到香港,使改組派和“護黨救國軍”的精神大振。然而汪精衛曾經在1927年帶頭反對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特委會”,所以雙方有很大的隔閡,但這次為了反蔣的共同目的,雙方重新言歸於好。汪精衛回國後,以“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監委員聯席會議”的名義釋出命令,對各路“護黨救國軍”發出委任狀和番號。其中第一、二路的番號留給閻錫山和馮玉祥,張發奎、唐生智、石友三、胡宗鋒、何鍵、李宗仁,分別委以第三、四、五、六、七、八路軍總司令。他一人統領六路反蔣大軍,一時聲勢極盛。

但這隻七拼八湊的隊伍內部矛盾錯綜複雜,指揮不靈,步調不一。不到半年,汪精衛的六路反蔣大軍很快被蔣介石各個擊破或收買瓦解。雖然汪精衛的南方反蔣軍隊失敗,但北方馮玉祥和閻錫山的反蔣軍隊,並非汪精衛的六路反蔣軍那樣的烏合之眾,而具有相當的戰鬥力。1930年初,閻錫山聯合馮玉祥和李宗仁組成反蔣聯軍,1930年4月1日,閻錫山在太原宣誓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分別在潼關、桂林宣誓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三個司令部下轄七十餘萬軍隊,組成八個方面軍向南京圍攻,浩大的“中原大戰”爆發了。

“中原大戰”爆發後,閻錫山電請汪精衛北上主持黨務。在閻、馮等人的發起下,改組派和西山會議派等反蔣各派,在北京聯合成立了“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汪精衛被奉為“擴大會議”的領袖。本來左傾的改組派和右傾的西山會議派是勢不兩立的對頭,然而雙方在遭到蔣介石的排斥打擊後,深感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對抗蔣介石的軍人獨裁。於是雙方暫時摒棄前嫌,握手言和。

1930年8月7日,“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正式召開,汪精衛、陳公博等人的改組派、謝持、鄒魯等人的西山會議派,以及閻錫山、馮玉祥等人的軍事實力派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汪精衛主持,頒佈了《國民政府組織大綱》,宣佈成立國民政府,閻錫山當選政府主席。在領導分工上,汪精衛主黨,閻錫山主政,閻錫山和馮玉祥共同主軍。

在中原大戰中,蔣介石軍隊和閻馮聯軍都損失慘重,雙方共有30餘萬人傷亡,為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的首次惡戰。此時決定戰局的勝敗就在於張學良的東北軍,東北軍加入哪個陣營,就會使哪個陣營取得勝利的主動權。所以蔣介石和閻馮等人都在拉攏張學良,閻錫山給他送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委任狀,蔣介石也送來了同樣的委任狀,還同時將數百萬元鉅款匯至瀋陽,但張學良在中原大戰初期一時間持袖手旁觀的中立態度。

1930年9月,戰局向有利於蔣介石軍隊的方向發展。9月17日,張學良發出了擁護南京中央政府的宣告,派東北軍入關,在十餘天時間內先後接收了天津、北平和河北等地,使閻、馮聯軍處於腹背受敵的困境,紛紛敗退。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見大勢已去,聯名發表通電宣告“即日釋權歸田”,長達七個月的中原大戰遂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