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6部分

沿著臺階而上,我們來到廟裡這是一座佛廟,裡面供著一尊佛像,面朝著下面的河道

“這廟修在這裡,供一尊佛,是鎮這河的”向風說。

“這樣麼?”我道。

“嗯。”向風說,“樂山大佛你應該知道吧?”

“當然你的意思是說,這座廟裡的佛,和那樂山大佛是一樣性質的,也是用來鎮水的?”

向風點了下頭。

我朝下面那河望了望,“這麼一條小河裡,難道還有水怪作亂不成,還弄個佛在這裡鎮著?我昨晚遭遇的那個,是個水怪?”

師父看了看錶說,“具體那是什麼,到時候我們回來再查探,走,去茶馬古道”

我們冒著雨,從這村子往西,順著一條泥濘的山間小路,走了將近兩個小時,來到一條石頭路。

“這應該就是茶馬古道了。”向風手指著路上,“大家看”

我看過去,只見這路道上有一個個或深或淺的凹坑,延伸而去。

“怎麼這麼多坑?”我疑惑道。

“這是柺子窩。”向風說,“古時候的背夫,為了減輕重物對脊背的壓力,都是拄著柺杖前行,他們一走,就要走幾百上千裡的路,為了防止拐頭磨損,所以,都會在頭上包一塊鐵皮之類的東西,無數人長年累月的這樣行走,久而久之,就在路面上形成這麼多坑窩”

我心裡暗暗歎服古人的毅力和艱辛,居然在石頭路上拄出這麼多坑來

順著這條石路又走了一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一座數層樓高的山樑,一條長約七八米的隧洞穿梁而過。這條隧洞是古人開鑿的,洞頂離地足有三米高,洞壁的磚顏色都有些發黑了,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過了隧洞,路道蜿蜒而下,又走二三里,我們來到一個古村子。

向風四處打量了一番,說道,“那人所說的,應該就是這個村子了,出了這村子,再走大約二三里,就到那條路的路口”

走了這麼久的路,我跟向風,師父,我們三個都還好,楊叔,楊老爺子,還有那個崔老頭兒,三人都累的弓腰駝背的,快走不動了。現在已經是中午了,師父決定,在這村上休息一下,吃點東西再走。

這雨下起來沒完沒了的,也不知什麼時候是個頭。眼前這個雨中的村子,如果不是有衣著時尚的遊客打著傘四處走動的話,真讓人懷疑是不是穿越來到了古代,房子大多都是那種明清風格的,石牆黑瓦的老房,牆頭上生長著藤蔓植物。老街兩邊,茶館的招牌黑漆漆的。街簷底下,不少身穿藏族服裝,臉膛黑紅的女人,向遊客售賣餈粑、書快糕之類小吃,以及藏族特色的各種小玩意兒

在一家茶館吃過午飯,休息了一會兒,我們打起精神,繼續前行,終於來到向風所說的那個路口。

從那路口轉彎,沒走很久,又來到一個村子。幸虧向村民詢問了一下,不然的話,如果順著出村的路走,就走錯了。我們問‘茶馬古道’,這村裡的村民開始不知道是什麼,就像住在古運河邊的村民,不知道那就是古代京杭運河一樣後面,那村民才明白過來,我們所指的,應該是他們村外的‘老路’在一個村民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那‘老路’,幾個人面面相覷

眼前這條路,由於多年沒人走過,幾乎已經分辨不出路道來了,只近處,撥開亂草,可以看到凹凸不平,龜裂不堪的鋪路石頭,往遠處看,不是樹就是草,再往遠處,便是雲霧籠罩的茫茫大山

向帶我們來的那村民道謝以後,我們走上這條路。走了不到半里,便已經完全分辨不出路徑了。不過,這難不倒我們。師父,我,向風,我們三個都是術師,就算這路被深埋到地下,我們也能探的到。不過,如此一來,每走一段,就要用羅盤探一探,行進的速度慢之又慢。走了大半個下午,才走了不到十里。四近已經望不到人煙,雨中的景緻倒是挺美麗,全是原生態的山石樹木,有些簡直像畫一樣。這川西的風光,比太行山要美麗多了,但由於交通不夠便利,還有其它種種原因,相對於名山大川來說,在全國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如果雨馨和晨星在的話,肯定要拍不少照片

楊叔他們三個,喘氣都像老牛一樣了,互相攙扶著,咬牙硬撐著跟在後面。將近五點鐘時,路忽然出現了!緊貼著前面的山壁,被青草覆蓋,像鋪了層綠毯子,路旁便是萬丈深崖

“看那裡!”向風指著前方遠處說。

第三十二章 萬骨洞

我們順著向風手指看過去,只見前面的遠處,兩山之間有一個埡口。從我們眼前這條路的走向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