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04部分

參觀了基本流程,日本專家們瞠目結舌的站在舾裝的船塢動彈不得,他們腦子裡面都在翻滾著兩個念頭,“中國人瘋了!”“中國到底要造多少船?”

這也由不得日本人不震驚,二戰期間的美國能夠33天製造一艘護航航母,7天下水一條萬噸貨輪,下水的時候油漆還沒幹。不靠這種辦法根本不行。

當然,在日本專家參觀的時候,中國把所有的鐳射測距儀都給關了。陳克只是知道有這麼一種造船法,但是最初的時候人民黨可是吃了大苦頭。魔鬼隱藏在細節中,中國從30年前就開始搞焊接技術,甚至很早就使用了二氧化碳保護,後來又用了氬氣保護。然而問題依舊很多。

一塊長度超過一米的鋼板誤差5毫米,不過是不到千分之5的差距。然而100塊這等誤差積累起來就是50厘米。軍艦敢組裝起來之後出現半米的問題,這是要出大事的。如果是按照傳統的生產方式,還能在生產過程中進行調整。分段生產的問題在於,這不能把一塊鋼板給切下去半米。如果這麼做,等於是原先設計的承重之類都完蛋的。一米長的鋼板與半米長的鋼板之間承力性質完全不同。

這些僅僅是X軸上的問題,造船是個立體的產業,Y軸,Z軸的對應都需要嚴絲合縫。一條船上需要成千上萬的焊縫。這些調整的問題細節加起來之多,實在還算是有幾十年造船經驗的老工程師都要頭痛欲裂。最初的那幾艘採用分段造船技術生產的焊接船隻,其質量並沒有比傳統制造的鉚接船隻提高多少。成本與調整時間更是遠遠高於採用傳統造船技術的成本與時間。

造船可不是小投入,一艘船幾十萬上百萬就砸進去了。如果是航母這等大型船舶,上千萬,上億的錢更不在話下。幸好提出這種思路的是陳克,幸好提出這種造船方式的是陳克,如果換了其他人,別說堅持下去。在初期實驗造成了巨大浪費之後,應該是立刻就被拿下馬,甚至被以“經濟破壞”的理由被調查。

然而中國有了鐳射測量技術之後,這個問題就得到了很大解決。精確的測量以及定位技術能夠讓誤差在毫米之內。即便如此,解決了一個問題,意味著其他隱藏在細節中的魔鬼終於有機會浮現出來。為了解決這些魔鬼,中國造船業依託了科技樹計劃形成的龐大研究體系,一個一個的解決著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中國的基礎研究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可以說,如果沒有陳克在這裡坐鎮,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堅持住。到了1939年,中國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總算是能夠將造船速度以及質量提高到一個空前的水平。

造船業也為此大清洗了數次,那幫子固步自封的,拉幫結派的,總之是搞封建制度那套的人統統被清洗出造船隊伍。剩下的同志固然每個人都對造船業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家在兩件事上有著共同的看法,“工業化體系內要麼是又快又好,要麼是又慢又差。不存在又快又差與又慢又好這種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中國到底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更不知道中國的製造業思路發生了何等變化。他們看到的僅僅是中國已經確定的生產方式。日本這次來參觀的都是造船業的行家,儘管對中國的技術不瞭解,他們卻很清楚中國按照這樣的生產方式,到底能夠達成何等的造船速度。那將是日本的十幾倍,幾十倍之多。

當然,這些日本專家還算是幸運的。歷史上,日本對上的是造船水平絕對不亞於中國的美國,陳克所在的時空,歷史書上記載著,“因此;在1942年6月;凱澤最終獲得了生產50艘護航航母的契約。這50艘以後被命名為卡薩布蘭卡級;於1943年7月到1944年7月這十三個月中全部完成最初建造之時由於不夠熟練;也有耗時119天的;但是隨著大量生產步入正軌;最好的成績可以達到33天!”

就日本那手工作坊一樣的傳統造船速度,與下餃子一樣的美國造船產業對抗,美國儘管把主要兵力投入在北大西洋,依舊一隻手插在口袋裡就把日本給抽的如同豬頭一般。

而納粹德國的海狼們拼了老命,哪怕一年能擊沉數百萬噸的船隻,可美國的製造速度比納粹的擊沉速度都快。二戰就是一個比拼工業能力的戰爭,美國能夠透過二戰成為世界頭把交椅,絕對不是因為運氣,而是實打實的實力。

參觀時間不久,中國方面能夠讓日本來參觀,本來就是一種戰略恐嚇。畢竟日本方面只是一部分人願意與中國交好。不願意和中國交好的人還是有的,例如這幫日本造船業的傢伙,他們生怕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