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等等等等,也為歌手提供了舞臺與宣傳的渠道,所以如果歌手真的有才華。並且渴望成名,就不會被永遠埋沒。這就是歐美唱片市場之所以人才輩出的原因。
而香港總人口不過幾百萬。如果歌手不迎合大眾的口味,基本上就沒有生存的空間。這就直接決定了在香港只能有主流音樂,而類似搖滾、雷鬼、朋克等等非主流則市場潛力不大。
其實這也與中西方文化差異有關。西方文化強調自我為主,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盡力凸顯出自己的價值。所以歌手做得越誇張,越容易一舉成名受人追捧。比如世界矚目的ladygaga,一次又一次的顛覆人們的三觀,說她有開創性也好,說她譁眾取寵也好,總而言之,這位話題性一流的女歌手大火特火,在全球唱片市場一片萎靡的情況下,唱片銷量依然有數千萬張。
再比如鄉村小歌后泰勒。斯威夫特,隔三差五就換一個男朋友,換完之後就寫歌來紀念。據不完全統計,這位小黴女交過的男朋友超過十九位,而且基本上最長不過半年,最短兩三個月的時間。如果換在東方文化之中,基本上就要被冠以見異思遷之類的字眼。但人家小黴女泰勒依舊火的一塌糊塗,專輯銷量同樣輕鬆過百萬大關,賺錢賺得一塌糊塗。
而東方文化則強調群體觀念,必須要和光同塵,最忌諱的就是槍打出頭鳥。想發揚個性,想突出自我,想挑戰權威,那就是一個死。
基於這種文化方面的薰陶,東方人的喜好一般都隨大眾,很容易就追隨潮流。比如看到報紙雜誌電視臺宣傳韓流,就一窩蜂的去追韓星;臺灣偶像劇風行的那幾年,又一窩蜂的去追f4、飛輪海、五月天;最早時候,《上1海灘》上映,白圍脖、大衣成了流行;再後來《血疑》,幸子頭、幸子衫;《灌籃高手》放映的那幾年,n年都沒有普及開的籃球運動,頓時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而這種隨大流的心裡,其實不止表現在追星上,還有一起搶購蘋果手機,一起搶購奢侈品,甚至連誰都不看好的黃金也去搶購據調查得知,國人換手機的頻率遠遠高於西方人,而蘋果手機主要市場,就是中國大陸。奢侈品市場上主要的的消費大戶也是國內土豪;黃金價格大幅下跌,也是中國大媽搶著去抄底,結果全砸手裡了。
而與此相反的是,現在即便hddvd、藍光影碟機早就問世許多年,但美國依然還有九千多萬戶家庭依然使用vhs錄影機,而且錄影帶租賃依然是影像租賃店最大宗的生意。而歐美奢侈品品牌,其實在本國並不受追捧,尤其是i等,都已經成了爛大街的牌子,遭到了高階消費者的遺棄。但好在有中國土豪來接盤,每年數百億美元的驚人消費能力,依然可以讓這些品牌活的相當滋潤。
這其實都是從眾心理惹的禍,大家都揹著名牌包包,自己不背就好像顯得不合群。而不合群其實是國人最怕的一件事,連上個廁所都要一起去的國人,如果因為不背名牌包被人隔離,那豈不是要哭死?!
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小眾音樂沒有發展的空間。大家都聽主流歌曲,你一個人聽小眾歌,那你就是不合群。大家都說這個歌星唱歌好聽,你非說其實某某小眾歌手才叫有才華,你就和大家對著幹所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你就只能和大家一起聽流行歌曲。穿流行衣服。看流行電影,說流行的話
而唱片公司出於盈利的考慮,自然也不會推這種非主流的小眾唱片。而再喜歡音樂的歌手,如果長期處在不被重視,不被歡迎,而且還要飽受貧苦煎熬的折磨下,也很難再堅持自己的夢想。這也導致香港歌手即便最開始可能玩非主流,如beyond樂隊。最後還是免不了要向市場妥協。
香港其實並不是沒有好的音樂人,如達明一派,如藍戰士,如太極樂隊等等,但是卻沒有他們生存的土壤。
單立文如果不演電影,內地有多少人知道他還是位搖滾歌手,而且還是黃家駒的好朋友。劉以達如果不是出演那麼多周星弛的電影,也沒人會注意到這個神神叨叨的夢1遺大師,會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人
這就是香港樂壇的現實,玩藝術的全都餓死了。玩商業的卻活的很。你讓這些音樂人怎麼辦,總不能抱著理想餓死?!
許貫武知道香港歌手與歐美歌手相比。人家是從野地裡自生自滅,最終經歷千辛萬苦長起來的;相比而言,香港歌手更像是從溫室裡培育的,雖然品相看起來不錯,但是大家都知道野生人參和人工栽培的人參的區別。
如果把溫拿樂隊與張國容等香港歌手帶到歐美樂壇來,如果想要成為一線的頂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