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差役。到了康熙時,再來一次地丁合一,這還是照著中國歷史的惰性在演進,朝三暮四,最多恢復了明代萬曆時舊額,其實非此而不能。這哪好算得是仁政?”
“何況地丁合一後,實際上賦稅還是在增加。所以這一辦法,很快就失其討好民眾的作用。而且就基本說,人口稅加進地稅,將來人口愈增,就形成人民對國家不負責。直到現在,中國一般人民,除非有田地房屋,否則對國家就象不要負什麼責任似的,這實在也不算是好制度。總之,清代在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的。”
朱永興掩卷沉思,固然研究資料沒有那麼詳細,沒有那麼準確,但他還是看出了問題的大致所在。看來,他也被包衣們的歌功頌德與扯虎皮當大旗所迷惑了,提出所謂的仁政“攤丁入畝”實在是有些草率了。
就象過高估計了八旗的戰鬥力一樣,自己還是免不了被滿清所篡改的歷史所矇蔽或誤導啊!
朱永興苦笑起來,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賦役制度的形式可以改變,但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剝削的基礎,惠政也惠不到佃戶頭上。誰有土地,誰佔主動,誰才有決定權。除非國家用強令規定田租地租的數額,並用暴力機器保證政策的實施。但在目前,卻是不宜干預的。
而且,中國古代一直有丁稅,但一般一戶人家的土地是一定的。人口增長代表丁稅增加,負擔加大。這從客觀上限制了人口增長,與朱永興所希望的人口大量繁衍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要想使人口大量增長,便要使其不再受土地資源的限制,或者使土地資源大量增加。取消人頭稅,削弱人身控制,並且加快人口流動,這是一個辦法;而對外開疆拓土,也就是侵略掠奪,則是另一個辦法。
警鐘再次給朱永興敲響,讓他知道,即便是穿越者,也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確,也有犯錯誤的時候。
而且,任何改革措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福利均沾,必然經過一個長期的摸索和磨合期,以讓改革措施更加適用於社會經濟的需要。他提出攤丁入畝,出發點是好的,確實是要解決農民的賦稅問題,讓農民減輕負擔,同時讓國家財政增收。但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如果不能完全解決土地問題,社會發展的階段就擺在那裡,便無法實現更高層次的突破。
拋開滿清的“仁政”——“攤丁入畝”,朱永興又認真考慮起“官紳一體納糧當差”的政策。
古代王朝為什麼會滅亡,為什麼逃不脫三百年輪迴的厄運,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土地兼併的結果,就是劫貧濟富的結果。
比如明朝,掌握大量土地的人不需要繳稅,賦稅卻轉嫁到了無地少地的人身上,王朝初期問題還不突出,到了中期矛盾便開始尖銳。因為王朝初期特權階層還是少數,不需要繳稅的土地也不佔多數。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就開始加劇,特權階層越來越多,比如有功名的人,致仕的官員,皇親國戚,皇帝賞賜給某人的土地,地主士伸富豪等等。就這樣再熬一段時間,問題大爆爆發,王朝被推翻,接著就是新一輪的輪迴。
朱永興要想結束這個輪迴魔咒,就必須解決土地兼併,但又不能違背中國千百年來的土地政策傳統,那麼只剩下統一納稅和向外擴張這兩種辦法雙管齊下了。
土地仍可以自由買賣,但是官紳國戚宗室等以往的特權階層必須一體納稅,且朝廷將不再以土地作為賞賜,有功者和宗室將按爵位等級用糧帛金錢予以發放。然後再以國家暴力機器作後盾,制定出嚴格的地租賦稅,使佃農能夠免受太過嚴苛的剝削。
只要老百姓有飯吃,在沒有強力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國家的長治久安還是比較有保證的。
“讓戶部統計官紳的土地,朕要知道現在有多少人不納稅。”朱永興知道數字不會太大,戰亂、殺戮、逃亡,明朝中期那種特權階層到處都是的情況已經完全改變了。正因為如此,這或許是一個實施政策的機會。r1152
第十六章 不一樣的光復
大明對所有領域控制力都很薄弱,在文化、思想和商業這樣需要寬鬆的領域,形成了極度的繁榮,但在軍事和政治領域,控制力的薄弱卻形成了致命的毒藥。政治上沒有與文官士大夫相抗衡的力量,中央對民間的控制越來越薄弱。人為劃分計程車農工商階層,臭大街的軍戶匠戶制度,巨大的貧富差距,又沒有政府的有效調控,它確實有很嚴重的問題。
但真的象史書上所說的一片黑暗,毫無可取之處嗎?透過“攤丁入畝”制度的否決,朱永興並不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