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在某些史書上吹捧的所謂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最少是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土,使得西伯利亞那片遼闊富饒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親民族從此成為了俄國的土地和子民。
“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條約》是個不平等條約。
當然,也正是由於清政府的讓步。使俄國政府從尼布楚條約中獲得實利,俄國的最高當局遠非之前一時期那樣,急於與噶爾丹建立聯盟,而是採取口頭上的支援,行動上敷衍的政策,使噶爾丹失去了軍火供應及哥薩克騎兵的支援。
在這個世界上,別人看一步,朱永興能看到三步、四步。所以。他不會重蹈覆轍,把犧牲領土換來的平叛勝利大吹特吹。也正因如此。他要在西北、東北保持兩隻拳頭出擊的態勢,要一直向北打到北冰洋,抓到北極熊為止。
自己或許幹不成,但還有兒子、孫子,愚公移山聽說過沒有?那片埋藏著黑色黃金的富饒土地,將帶給中華帝國無盡的發展潛力。還有中亞。那也是富產石油、天然氣的地方,又怎麼能拱手讓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晉王李定國留在西北,確實是朱永興的一個想法。之所以還未作決定,是考慮到時間有點早。出身西北的高階將領又有很多,象十三家中的幾位,總要有個考較才好。
王輔臣不知道這其中的種種究竟,細思之後只覺得晉王李定國肯定已死心投靠聖上,並且聖眷甚隆。他這麼想也有道理,鎮朔軍應該是目前明軍中各兵種配備最齊全,也是唯一具有騎兵衝擊力的部隊。
況且,在有關軍制改革的方案中,隱隱透露出未來明軍的戰略佈署。西北、西南、東北、華南、華中、華北設立所謂的軍區是比較肯定的事情,晉王李定國一旦出任西北軍區長官,轄下的軍事重鎮可是不只一兩個。如果能夠得到李定國的賞識和信任,一個重鎮的提督是跑不了的。
“西虜將是擊敗滿清後的另一個大敵。”晉王李定國緩緩說道:“漠南、漠北,聖上都是要平定的,要建立超過高祖和成祖的功績。”
高祖朱元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成祖朱棣五次親征,鞏固了北部邊防,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於太廟正中。
這兩位稱祖的皇帝皆以武功而見長,而朱永興在目前來看,還稍遜一籌。待到北伐成功,擊敗滿清、重複漢家江山後,應該便可以與這兩位皇帝並駕;而若能使西虜徹底臣服,則可凌駕其上。
從軍人的角度來看,崇尚武功當然要比重文抑武強。明軍的實力在不斷增長,新的作戰方式和思想使將領們增強了信心,開闊了眼界,也認識到建功立業的機會多多。
“若要打敗西虜,騎兵必不可少。”王輔臣立時覺得自己被分配到騎兵部隊的前途一片光明,擴充、晉升,只要自己幹得好,機會便一定能抓得住。
現在可不是有什麼督師、監軍的時候,軍人日趨專業化,參謀的作用日益凸顯,少了掣肘和壓制,多了軍規和條例。軍人的晉升變得公平而公正,更少了內行領導外行的弊端。
更不用說軍人待遇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對於有功之臣,朱永興也是不吝賞賜的。雖然金銀不多,但有榮譽,有勳章,有宅第,有女人,還有對未來的期待。
“是啊,驃騎兵至少要兩萬,龍騎兵三萬,才能掃平漠南、漠北。”李定國說出的數字幾乎是現在的數倍,按照每年從茶馬交易中獲取四千匹戰馬的數量,也要好幾年才能擴充完畢。
但時間長一些又算什麼呢,只要擊敗了滿清,憑藉朱永興的手段,資源和財富會成倍增加,一年買上萬匹戰馬也不算是奢望吧?(未完待續。。)
第四十一章 自我否決
北伐是沒有疑問的,從上到下的輿論都在強調這一點。但最終的戰略卻還在商議,或者還處在爭論之中。
自從朱永興提出切斷關內外聯絡,將滿清分而擊破,一舉取得徹底勝利的計劃後,總參謀部便進行著研究和探討,以證明英明神武的萬歲所制定的計劃是切實可行的。
當然,如果計劃成功,就不僅僅是光復北地,收復京師那麼簡單,遼東問題也會一併解決,可謂是畢全功於一役。朱永興也希望透過一場能夠載入史冊的著名兩棲戰,而在戰史上寫下濃重一筆。
兩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