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衣冠變為犬羊,江山淪於戎狄。凡有血氣,未有不痛心切齒於奴酋者也。本藩奉天倡義,代罪弔民,臥薪嚐膽,法古用兵。茲者親統大師,光復失土,出生民於水火,復漢官之威儀。爾偽署文武將吏,皆系大明赤子,時窮勢屈,委質虜廷,察其本懷,寧無隱忍?天經地義,華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報仇雪恥,豈待異時;歸正反邪,端在今日
或率兵而至,則論其眾寡而照數授職;或潔身而來,則就其職掌而量材超擢。若蒙古、女真,世受國家撫賞之恩,原非一類,共在天地覆載之內,亦有同仇,無懷二心,視之一體。且如回紇扶唐,烈光葉護矣。本藩仁義素著,賞罰久明。先機者有不次之賞,後至者有不測之誅。一身禍福,介在毫芒;千古勳名,爭之頃刻。師不再舉,時不再來,佈告遐邇,鹹使聞知。敬哉特諭。”
若說在綁架吳應熊一家,在掀起民眾反清風潮中,情報局顯示了威力的話,而出現在大江南北的檄文,則顯示了情報局滲透的廣度。
“建州本大明屬夷,受皇明三百年之豢養,然屢生反側。遂乘多難,竊踞中原,亂逞淫威。至如遼人,遭三十載之摧殘,中原百姓亦屢受屠戮之苦。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爾二三孤兒,尚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婦。本誥命感明恩,悔族罪,投誠歸明。望我族人幡然醒悟,勿作以卵擊石之舉,以致有不測之禍。”
與檄文同時出現的還有誥命建寧的告滿蒙族人書。以她之前的公主身份,發出這樣的文書,著實讓清廷為之切齒。
當時反清復明勢力的社會基礎還相當大,又有明軍屢戰屢勝的氣勢,清廷統治區越來越有地方不穩的跡象,很多橫徵暴斂、狐假虎威的官吏也深自惶恐。不敢為惡太甚。他們的收斂。反倒使老百姓的心氣高了起來,盼望光復的期望更加強烈。
對江浙清軍威脅最大的一是閩省明軍。二是舟山群島的明軍。而舟山群島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明軍水師以此為基。不斷襲擾,又與寧波府四明山的義師呼應,對清廷在江浙地區的統治構成了重大威脅。牽制了江浙沿海的大量清軍。
而四明山,原是魯監國閩浙抗清時的根據地之一,既有反清抗暴的傳統和基礎,又近海,在明軍水師的登岸襲擾中,四明山義師也出動策應。因為這些便利的條件,四明山義師中有一些明軍將士擔任骨幹,並接收了千餘枝燧發火槍,在江浙各支義軍中實力最為強勁,曾有單獨攻破餘姚的戰績。
“這事當不得真,莫要聽風就是雨。”四明山寨的大首領,暗地裡卻領受明廷浙東團團長、參將一職的王京搖著頭,對屬下打探的訊息不以為然。
“可那教書先生確是怪異,給兒子取名以“和”字排輩,最後一字還是帶有土部的怪字。”屬下撓著頭,辯解道:“屬下想著,若真是龍子龍孫,咱們救了下來,豈不是大功一件?”
“大功一件?”王京摸著頭上長出寸許的頭髮,也有些心動。
“什麼大功一件啊?”團的實際領導人、原張煌言的部下於志和笑著走了進來,說道:“說出來咱們參詳參詳,若是要舟山配合,便派人送個信兒。”
“於大人,您快坐。”王京很恭敬地起身相迎,說道:“這個兄弟在餘姚偶爾聽了些風傳,也不知是真是假,正和我說著呢!您來得正好,且給拿個準主意。”
“風傳啊!也不可輕視,說來我聽聽。”於志和笑著拱了拱手,和王京一同坐下,將事情的原由又聽了一遍。
扯起故國旗號,擁立亡皇后裔,起兵對抗朝廷,是不少人在王朝鼎革之際所常用的一種手段。清初發生的偽“朱三太子案”,就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典型。對清廷來說,“朱三太子”本人並不可怕,但“朱三太子”這面大旗的感召力卻不可輕視。所以,每次爆發以“朱三太子”為名號的起義,都會讓清廷感覺猶如芒刺在背,非欲除之而後快。
而歷史上,“朱三太子”也確實成了反清抗暴的一面不倒的旗幟。楊起隆、漳州蔡寅、河南柘城、江蘇太倉一念和尚、浙江大嵐山張念一、張念二、陝西漢中、興安,還有江南金和尚、浙東四明山,都以“朱三太子”為號召,起事抗清。甚至到了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起義,尊奉的仍是“朱三太子”的名號。
可惜真正的“朱三太子”卻根本沒有任何反抗清廷統治的念頭,對抗清運動避之不及,唯恐引火燒身。在歷史上,“朱三太子”每次洩露口風時,他的身份都會重新激起周圍人的鬥志,讓他們胸中熊熊燃起抵抗異族統治的熱情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