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深,成本要儘量小”朱永興已經露出了赤*裸裸的強盜嘴臉,聽得眾將有些發愣發呆。
泱泱大國素來以寬厚和仁義來感召四方,現在卻要行那赤*裸裸的強盜之舉;而素來以強盜面目示人的滿清集團,現在卻是被打斷了脊樑,縮於關外,急於得到喘息之機。但形勢的變化卻使他們的算盤步步落空,也就只能步步後退,不知要退到何處方能立穩腳跟。
排槍的巨響聲再次響起,在通往海島冰面的狹小區域內,在這個不大的梯形範圍內,槍彈又一次密集的向中心噴射而出。濃密的硝煙瞬間就覆蓋滿了戰區,象是把其中的人一起吞噬下去一般。
在這瀰漫的硝煙之下,大隊人馬渾身浴血地在冰面上翻滾,受驚的戰馬發了狂一樣地胡亂跳躍,嘶鳴咆哮。在硝煙和巨響的刺激下,以往溫順的馬匹都變得兇暴難馴。有些渾身浴血的馬匹一次次躍起到幾尺高的空中,還有的瘋狂地打著響鼻滿地亂滾。
覺華島卡在遼西走廊中部,成了撤出關外的滿清集團的喉哽中刺,必欲掃平方能保證安全。否則山海關與錦州有被切斷聯絡的危險,山海關的軍隊亦因有被截斷退路的憂慮而無法長期堅守。
早在滿清集團撤出京師之時,他們便看到了這一點,急令山海關和錦州的駐軍出動,務必收復覺華島,以便能將明軍擋在山海關,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覺華島上的明軍駐紮已久,已修築了不少工事,又趁著寒冷澆水結冰進行加固,清軍想要突破,談何容易。山海關和錦州的清軍分別調來的三千和兩千人馬,但在明軍的火炮火槍堅守下,並不能達到清廷期望的目的。
而等到大部分滿人出關之後,又能增兵覺華島時,東北軍區也得到了通報,開始用海船運兵增援,以策應北方大軍的軍事行動。
小小的覺華島在短時間內竟有了萬餘明軍防禦,上百艘艦船亦在海上環島遊弋,使清軍只能由岸上履冰進攻。而明軍不僅鑿冰為壕,且有岸上工事和囤糧城用以防禦,頑強的防守令清軍死傷慘重。
事實上,環境的惡劣使清軍進攻覺華島的困難更大。因為清軍不可能駐紮在冰上,所以要進攻覺華島,只能日出時出發,在寒風中跋涉將近二十里的冰面,,到達戰場後再休息半個小時,才能進攻。如果再算上前後的準備、集合時間。清軍開始進攻,到保證天黑前回營,他們只有兩個多小時的進攻時間了。
火炮運來了,並不能壓制住明軍,明軍的火炮更多;衝擊得也夠猛,但迎面噴來的死亡彈雨更密更兇。
冰面上,滿布著人、馬的死屍,盾車、武器的碎片,連續的進攻失敗使清軍的信心越來越低落。可這顆釘子不能拔除,他們就只能退出山海關,退過遼西走廊,直退到錦州來佈置防線了。(未完待續。。)
第一百零二章 退守寧錦
覺華島早在唐代便已被開發,港口著名,其北邊海港,稱為靺鞨口,已為島上要港,出入海島咽喉。到明朝時,軍用糧料儲之海島,覺華島遂成為明軍的一個囤積糧料的基地。
等到廣寧失陷後,明軍的御守重點在寧遠城,糧儲則重在覺華島。“覺華島明囤糧城,城呈矩形,南北長約五百米,東西寬約兩百五十米,牆高約十米、底寬約六米。北牆設一門,通城外港口,是為糧料、器械運輸之通道;南牆設二門,與‘龍脖’相通,便於島上往來;東、西牆無門,利於防守。城中有糧囤、料堆及守城官兵營房,還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排水溝。”
那時候的覺華島既是囤糧重地,又有水師,可配合陸師進圖恢復遼東失地,又能策應寧遠之城守正如文獻記載:“以築八里者築寧遠之要害,更以守八里之四萬當寧遠之衝,與覺華島相犄角。而寇窺城,則島上之兵,旁出三岔,燒其浮橋,而繞其後,以橫擊之。”
由此,當時的覺華島成為明軍與後金軍的必據必爭之地。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攻擊寧遠城不下之後,隨即進攻覺華島。時值隆冬,海面冰封,從岸邊履冰,可直達島上。
守軍為加強防禦,沿島鑿開一道長達十五里的冰濠,以阻擋後金騎兵的突入。然而,天氣嚴寒,島上明軍,“鑿冰寒苦,既無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戰。彼時,大雪紛飛。冰濠重新凍合”。後金騎兵履冰馳進,從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糧城北門,猛烈廝殺後衝進城中,摧毀了這個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
現在,類似的嚴寒的自然環境似乎預示著歷史要重演。但此明軍非彼明軍,全火器的威力也不是清軍所能抵擋的。儘管清軍曾登上了靺鞨口,曾攻到了囤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