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0部分

者將永曆等人控制在手中,或者借緬人之手除掉永曆。只是時機尚不成熟,他還抽調不出軍隊,或者說是可靠的軍隊來做此行動。

再等一等吧,等到實力更強時。再仿效吳三桂的做法,虛聲恫嚇,也許能讓緬人將永曆獻出來。

朱永興思索良久,不由得苦笑一下,暫時將這個煩心的事情拋開。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這是沒有疑問的。而英雄不一定是完人,這是朱永興的評價標準。

國家利益,小集團的利益,旁觀的人可以振振有詞,說三道四,但當事人要做出選擇時,卻未必是那麼容易而簡單。

正因為朱永興看得開,所以才會屈尊紆貴,前來下龍與鄭成功一晤。正因為他要求不高,所以才能同鄭成功相談甚歡。

“今雖勝達虜一陣,偽朝未必遽肯悔戰,則我之南北征馳,眷屬未免勞頓。臺灣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造船制器,吾民鱗集,所優為者。近為紅夷佔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鄭成功不無意外地提到了收復臺灣的目的和意圖,“我欲平克臺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然眾將多有疑慮,謂臺灣風水不可,水土多病。不知殿下以為如何?”

“蜀有高山峻嶺,尚可攀藤而上,卷氈而下;吳有鐵纜橫江,尚可用火燒斷。凡事必先盡之人,而後聽之天。諸般困難,豈無別計可破?”朱永興對鄭成功擊退荷蘭人,收復寶島臺灣是舉雙手贊成,之前便借陳上川對此表示了意見,此番更是加以鼓勵,“金、廈諸島難以久拒清朝,欲先固其根本,而後壯其枝葉,此乃終始萬全至計。”

“此與殿下進取海外之地,是否相同?”鄭成功頗有深意地望著朱永興。

“異曲同工。”朱永興淡淡一笑,知道這是鄭成功試探之語,“若王爺復臺的目的是脫離抗清前線,僅從私利考慮,而取遠離大陸的臺灣為安身立命之所,則另當別論了。”

“本藩矢志恢復,念切中興。豈敢貪戀海外,苟延安樂?”鄭成功見朱永興反語回敬,趕忙申明自己並沒有脫離抗清戰場的意思。

“這便是了。收復臺灣乃是蓄力,而非逃闢,待到再出擊時,豈不更為猛烈。”朱永興雖然知道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了經營臺灣,必然要減弱東南抗清的武裝力量,但卻不象張煌言那般反對激烈,認為復臺的目的是脫離抗清前線,是無意復明的表現。

鄭成功得到朱永興的支援,對於說服手下眾將還是很有好處的。特別是糧草物資的供應,可以大大加快復臺的程序。

“偽朝果要實施沿海遷界之舉嗎?”鄭成功對這個訊息是很在意的,因為這個政策主要便是旨在切斷鄭軍從內地取得物資的通道。如果鄭軍登陸,清軍將憑藉陸戰的優勢驅逐其下海。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復臺的計劃有可能要提前實施。

朱永興很篤定地點了點頭,說道:“明年便會實施,這應該是確定的事情。雖然這是短視愚蠢之舉,但對貴軍的短期影響還是有的。當然,如果貴軍能與我軍聯合行動,使清軍的廣東水師難以形成威脅的話,糧草物資方面的援助,還是可以做到的。”

(未完待續。。)

第一百零八章 各懷心思

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朱永興在見過眾多的歷史名人之後,面對鄭成功時依然是這樣的心態。既沒有以朝廷留守自居,發號施令,也沒有軟語相求,完全是平等對話,協商談判的姿態。

鄭成功與李定國不同,他是割據一方的勢力,也不是明朝的純臣。雖然禮數還算恭敬,但卻不是能用朝廷之命來壓制的。這一點,朱永興想得很清楚,所以,他把鄭家視為抗清的同盟,而不是可以隨便命令的屬下。

不可否認,鄭成功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對峙,國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鑑於自身力量不夠強大,在政治影響上也無法同明、清兩個並存的政權爭奪民心(包括官紳)。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兩方誰能讓他獨斷專行,或者說割地自雄,他就奉誰“正朔”。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理想是做一個“縱橫而所之”的“鳳凰”,而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總之,只能“遙奉”,不能“受制於人”。這就是他和後來的鄭經一貫提出的“比於高麗”的思想根源。清廷多次招撫(鄭方稱為“和議”)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只給他高爵厚祿,決不答應給他以相對的性。在這種條件下,鄭成功只能做一個“明臣”。同樣的道理,他的“始終為明”並不意味著他願意毫無保留地服從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