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4部分

政治、軍事重鎮、茶馬古道的要衝,納西、漢、藏等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樞紐。因而一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先後被吐蕃征服;又被南詔大理征服;又被元征服;又被明徵服。倒是一塊誰都要來插一腳的地方。

那麗江木府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歸附。元初,忽必烈革囊渡金沙江南下攻打大理國,阿宗阿良“審時度勢”,很快作出歸附蒙古軍的決定。並援引蒙古軍攻佔大理;到明朝朱元障時,明大將沐英、藍玉討伐大軍將到麗江,麗江土司阿甲阿得審時度勢,依舊不做任何抵抗,率眾歸順,並協助沐英破大理、陷昆明。使雲南很快就納入了明王朝的統治之下。因此功勞,得朱元璋欽賜“木”姓。而清軍入滇後,木氏果然又“審時度勢”。成為了頭一批投誠的土司。

木氏家族歸順以後,代代恭順聽命於朝,以剿殺征戰稱功,示效忠誠;世世進京朝貢不絕。所以不斷得到朝廷封賜恩賞,歷經元明清三朝,長盛不衰,還在西南諸土司中以“知詩書好禮守儀”而著稱。

審時度勢很重要啊,朱永興很佩服麗江木氏,他知道歸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要恭順;要聽命征戰剿殺;還要年年歲歲朝貢不絕。說白一點,那就是要送禮、要說好話、要陪笑臉。凡事都要讓上面滿意。這一切,可都得放下臉面尊嚴去做。不過,跟城池毀壞,婦孺安危相比,這一切在木氏眼裡顯然是次要的。

“蒼山冰雪覆蓋,外人難以逾越,可有我族之人帶路引領,便可繞過下關,直搗大理。”段琬兒說完了,眨巴著眼睛望著朱永興。

嗯,有進步,敢直視吾面了。朱永興看著段琬兒有些期待的眼神,不禁覺得有些好笑,說了半天,這招兒太古老了,雖然有效,但時間來不及呀!

“這個麗江木府,大理國強大時,他們就投靠大理,甜言蜜語,送錢又送禮;後來吐蕃強大了,他們馬上轉身去投靠吐蕃;元軍一來,他們馬上又投靠了元軍,給他們送情報帶路,一點沒有骨頭!”段琬兒知道自己獻計獻策的同時,也讓朱永興有了選擇,那就是麗江的納西族也能做同樣的事情,而且他們顯然更輕車熟路,便又提醒著朱永興,“為人做事過於水性,殿下豈能輕信?”

朱永興對段琬兒的話不予置評,只是笑道:“甚好,你所獻計策吾會細思,成與不成,吾都會記得你忠明之心。且下去吧!”

段琬兒微感失望,但也沒有辦法,只能轉身告退而去。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曲則全”,看來麗江木氏乃是老子的信徒啊!

既如此,便攻取大理,靜待麗江木氏前來負荊請罪,報饋輸誠吧!朱永興自覺已經休息完畢,便起身出了營帳。

世上有攻不破的天險嗎?據朱永興所知,是沒有的。無論是山川之峻,還是河流之急,都有被突破的歷史。而一旦天險被破,對於自恃其固若金湯的守軍的心理打擊便是致命的。

險在心中,非為地勢。朱永興率領著六千人馬午後出發,直奔“天生橋”。

“天生橋”,又叫“天生關”,距離下關不到兩公里。這裡崇山峻嶺連綿,巉巖怪石叢生,地勢極為險要,又是洱海的出水口。天生橋便處在蒼山斜陽峰和哀牢山山脈的者摩山之間,說是橋,其實就是從南北兩山中伸出的兩塊巨石相疊而成,連線起了兩邊的峽谷懸崖,是溝通南北的天然通道。

橋高十餘米,長六七米,寬不過兩米多。橋兩岸峭壁對峙,橋下是河水落差形成的瀑布,水濺起的水柱狀梅花,又有“不謝梅”之美稱。越過“天生橋”,拾級而上,便是“江風寺”,這座寺廟始建於唐南詔時代,與龍尾關城牆相連線。從地理位置看,“江風寺”扼“天生關”要衝,與“天生關”共同構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兩山成闕差尋丈,一將擋關萬敵摧”、“絕壁從地起,險要自天生”、“ 天生橋下水如雷,洱海西流不復回”對天生橋險峻難行的吟誦讚歎,可以說是不勝列舉。

然而,朱永興便是要率軍突破這道“一將擋關萬敵摧”的天險之地,奪取龍尾關,開啟通向大理的道路。

先頭部隊兩千人已經登上山峰,佔領了天生橋南側。朱永興便立刻分兵,猛猛勇士七百人,猛山克族七百人,再有明軍五百,嚮導數人,穿著清兵軍服,又皆是矯健善攀之兵,沿著峽谷懸崖悄悄向西挺進,其餘人馬則在山峰反斜面隱蔽待機。

第三十八章 巧取龍尾關

感謝飄塵適,Ж刀の魂Ф,二個人的陽光,嶸駿,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