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抽不出人馬去支援依附咱們的蒙古部族。布林尼敢這麼囂張,估計也是看到了咱們騰不出手收拾他。”
“科爾沁等部都是廢物,竟擋不住布林尼的烏合之眾。”鰲拜忿忿地罵道:“俄爾哈也是蠢貨,那麼多的火炮,就讓明軍這麼一步一步地壓到錦州。”
“鰲公息怒。”濟世陪著笑臉安慰了一句,沉吟著說道:“現下最要緊的是把部隊儘可能安全地退回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離海呀、江河的遠些,明軍便無法施展什麼登陸繞襲的把戲,這虧呀,咱們吃了好幾回了。退到內陸,四野茫茫,明軍便要花大氣力建立糧道並確保無虞,而八旗騎兵,便又有了用武之地。”
“退是肯定要退的。”鰲拜重重嘆了口氣,剛才不過是氣急發洩,現在的形勢他比誰都清楚。
錦州一敗,蓋州的清軍集團也不能倖免,整個戰局便如多米諾骨牌倒下的連鎖反應,從沿海一直到瀋陽,清軍的整個佈防都要調整應變。而明軍下一步是休整,還是趁勝直取瀋陽,這又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單看明軍一直以來不依不饒的架勢,恐怕瀋陽很快也要成為攻擊的目標。這還真是喘口氣的工夫都不給,也不知道明廷哪來的那麼多財力物力來支撐持續不斷的攻勢,也不知道明軍最後打到哪裡才算滿足。
(未完待續)
第一百四十二章悲觀,慘淡:
第一百四十三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
乞和,沒錯,由議和變成乞和,只是一字之差,但卻顯出滿清集團的日益頹喪之勢。
去國號,稱臣歸建州,獻傳國玉璽,送質子,歲歲朝供滿清提出了新的乞和條件,希望藉此緩一口氣。但實際上,明軍的軍事行動卻還有持續,沒有一丁點的延誤。前線將領只是把使者看押起來,派人給朝廷送信,然後又象什麼也沒發生似的,繼續揮軍猛攻。
很簡單,滿清已經不瞭解明廷政治、軍事結構,以及處理事情的程式。軍人嘛,你就執行命令,按照計劃打你的仗,是不是議和,什麼時候停火,那不是你們關心的事,也不是你們能管的事情。在接到朝廷的新命令之前,你有什麼權力更改軍事計劃?或者擅自停止進攻?
況且朱永興早就透露過自己的底線,除了投降,就是滅亡,滿清沒有別的選擇。朝廷也斷不會有什麼議和之舉,乞和嘛,雖然離投降近了一步,但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原因很簡單,絕不給滿清喘息之機,也絕不給蒙古諸部以為滿清能夠存在的可能。而一旦議和,或者說是朝廷有了這樣的意思,蒙古諸部對滿清的打擊就會鬆懈,甚至停止。
只有表現出徹底擊滅滿清的決心和意志,蒙古諸部才不會首鼠兩端,而滿清的不斷失敗,也將使反清陣營的力量越來越大。歷史上,也正是明軍的連連失敗,才使得親附滿清的蒙古諸部越來越多。站在勝利者的一邊,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是最現實的考慮。
訊息傳到北京,毫不意外,朱永興根本連見使者的興趣都沒有。只是通知前線諸將,滿清的使者放回,大明只接受無條件投降,沒有什麼議和、乞和。而朝廷的邸報上卻刊登了此事,借韃虜的卑言乞和來提振民心士氣。
名為中興,實為再造。大明帝國的名字雖然沒有改。但同每一個新興王朝差不多,缺的不是活力和自信。經歷過苦痛戰亂的人們,無論是官吏,還是普通百姓,幾乎都希望一勞永逸,徹底解決韃虜這個大禍患。儘管財政緊張,儘管生活還不是特別好,但對於戰爭的心氣卻是非常足。
當然,這與明軍的連番獲勝。與朝廷並未濫加賦稅有很大關係。要是象崇禎時,邊餉、遼餉等加個不停,卻是打一仗敗一仗,還被韃虜在畿輔之地數次肆意劫掠,時間長了,民眾自然會生出牴觸情緒。
其實對於國家,從自身所擁有的能力來看,普通百姓比那些家財萬貫的縉紳豪富付出更多。就象在異族侵略的時候,很多妓女要比士大夫更有節操。也就是說。老百姓雖然讀書少,甚至大多是文盲,但在其樸素的觀念中,更希望能夠抵禦外侮,能夠安樂生活。
也正因為老百姓的生活本就不易,他們的要求也就不高。也就更知道感恩。就以現在的北地而言,政府的賑濟是盡力了,老百姓雖然吃得粗糙,還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但只要沒有動亂。餓不死,有希望,便對朝廷、皇帝感恩戴德。
但就是這樣的老百姓,就那麼點小小的要求,在歷朝歷代,也總不會滿足他們。相反,流民、亂民、暴民、刁民等等稱謂倒是五花八門,盡是貶斥之語。好象老百姓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