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文中,他們把直奉戰爭說成是吳,張兩人的私鬥,痛斥吳佩孚“憑戰勝之餘威,挾元首以自重,視疆吏若僕從,逞一人之忿,興孤注之師業經電請大總統明令懲警以謝國人,停戰言和用蘇民困”。
馮玉祥在此採用了倒吳而暫時不倒曹的辦法,還想利用曹錕這個傀儡總統來束縛前方的軍事,以制止吳佩孚的反抗行為!
由於馮軍秘密回師北京,曹錕在二十三日上午接到通電後才知道馮軍回京。隨後,孫玥率兵進宮,以保證“總統”的安全,同時,逼迫曹錕表態,給吳佩孚一個適當的名義讓他體面下臺!
二十四日,內閣透過決議發表四道命令:一,停戰言和;二,撤銷討逆軍總司令等名義;三,解除吳佩孚的直魯豫巡閱使及第三師師長等職位;四,任命吳佩孚為青海督辦。
二十五日,公府衛隊曹世律旅被繳械,從此,曹錕便處於馮軍的直接監視之下。同日,馮玉祥,王成斌,胡靜怡,孫玥等人在北苑召開會議,決定組織中華民國國民軍,馮玉祥為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胡,孫二人分任副司令兼第二,第三軍軍長。
另一方面,吳佩孚在榆關前線接到馮玉祥十月二十三日通電後,當時大吃一驚,但又疑心張作霖捏造出來的假通電,以迷惑軍心。
二十四日,查明情況屬實後,吳佩孚又寄希望胡靜怡未必加入政變當中,立即任命胡靜怡為第三軍總司令取代馮玉祥,並派張驚擾到通州傳達命令。
結果,張驚擾被胡靜怡扣留起來。
二十五日,一切真相大白,吳佩孚才心慌意亂地把前方作戰任務交給張福來主持,自己率領第三,第二十六師各一部約八千餘人回救北京。
二十六日,吳佩孚把司令部設在天津,軍隊達到楊村佈防,對馮軍採取守勢,以待後援。
此時,吳佩孚唯一的希望就是調動齊全元,孫傳芳的軍隊由津浦路北上,調動李濟琛,蕭耀南的軍隊由京漢線北進,兩路夾擊進攻北京。
北京政變後,津浦路成為直係軍閥貫通南北的主要交通線,而山東督軍鄭士奇,是一個對直系懷有敵意的皖系軍閥。
在這種情況下,吳佩孚如果放棄榆關停止對奉系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