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的行動容易暴露給敵
方,而造成潛水爆破員的大量傷亡。在一些突擊登陸中,也曾採用航空兵和艦炮對即將登陸的海灘進行轟
炸和炮擊,以減少由於水雷或障礙物造成的登陸員的傷亡。上述的兩種方法是早期爆炸排雷技術的體現,
其效果並不理想。
為解決上次登陸中遇到的水雷問題,這次行動投入解放軍海軍陸戰隊武器開發中心剛剛開發研製出的
兩種爆炸排雷裝備。一是淺水突擊排雷系統,它應用了新型的“發射後不管”引信的改進型直列裝藥的爆
炸排雷裝備,作為淺區掃雷的優選裝備。淺水突擊排雷系統包括一條掛有140個分立炸彈、長125米
的爆炸線,彈間被約1米長的辮狀尼龍線隔開,裝在專用的鋼製發射箱內,並與整套發射架整合在一起,
而火箭發動機則連在發射架上,形成布放系統。淺水突擊排雷系統可用發射箱預置距離,而內部引信的延
時可保證在直列炸藥下沉到海底之後,即超過預定延時,自動起爆。
二是網式分佈爆炸裝置,由60米DangerCode;60米的爆破網組成。網是從一個玻璃鋼或鋁製的容器內向外布
放,而布放的動力是兩枚牽引火箭,火箭以25度角從平臺上發射,在網的角邊處用降落傘,使其最大限
度地張開。它使用與淺水突擊排雷系統相類似的“發射後不管”的引信,網一觸到海底,立即爆炸。
小竇乘坐的那艘氣墊登陸艇攜帶著9套淺水突擊排雷系統和2套網式分佈爆破裝置。甲板上的排雷員
在3米至1米的水深範圍時,首先並列發射的直列炸藥,開闢出一條50米寬的通道,使氣墊登陸艇迅速
開到1米水深的區域,然後再發射的網式炸藥,在1到0米水深的區域開闢出50米寬的通道直到岸邊。
沒有了水雷威脅,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小竇帶領他的連隊涉水爬上了海灘,跨過一道沒有完工的壕溝,
官兵們紛紛撕開武器上的防水塑膠薄膜。聯軍顯然沒料到解放軍在這一帶登陸,少數印尼的海防部隊已被
陸戰隊的兩棲坦克部隊趕跑了,小竇的連隊在天亮時沒費什麼事就佔領了一個離海灘5公里左右的村鎮,
截斷了兩條公路的交叉點。
與此同時,先上岸的兩棲坦克部隊也截斷了連線亞齊首府班達亞齊和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的鐵路和
公路。中午時分,海軍陸戰隊的陸戰一師和二師已全部登陸,並把彼此的登陸場連線起來,形成一個沿海
岸三十公里長,縱深八到十五公里的灘頭陣地。登陸指揮官兩棲軍軍長燕漢魂也在灘頭建起了指揮所。薛
皓簡建議他首先要鞏固好核心陣地,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