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把著彈區厚厚罩起來,只是偶爾從煙團的縫隙中看到炮彈爆炸的紅光,景象蔚為壯觀。突然,島上亮起
大爆炸的強烈閃光,那是打中了守軍的彈藥庫。
小竇他們看不見的是,與此同時,大批彈道導彈已準確命中聯軍的縱深目標,大批潛伏在印度洋下的
解放軍海軍潛艇也發射了大批艦對岸巡航導彈攻擊蘇門答臘島印度洋沿岸的重要設施。不久他們便聽到空
中飛機的引擎聲那是解放軍空軍的龐大機群。
聯軍的海岸守軍並不示弱,為了顯示他們的存在,發射了僅有的幾枚RGM─84L“捕鯨叉”岸對
艦反艦導彈,那些203毫米的要塞炮也投入了炮戰。離“仰緬”號不遠處也升起幾個水柱。一發炮彈在
空中爆炸,彈片紛飛,打在鋼板上,發出刺耳的哨音。忽然,掩護“仰緬”號的“湛江”號“旅大”級驅
逐艦上發生了大爆炸,驚天動地。它的中部命中一枚RGM─84L“捕鯨叉”導彈,艦橋的一部分像玩
具一樣被掀到一百多米的空中。各種鋼鐵機件、電器元件、人肉碎塊、扯爛的海軍服被崩到更高的地方,
然後紛紛落下,有的就掉在“仰緬”號的甲板上。小竇扭過臉去,不忍心看。
RGM─84L“捕鯨叉”導彈的重量為800公斤,長度為5.3米,直徑34厘米,由雷達導航,
射程為250公里。用於搜尋、捕獲和跟蹤目標的制導部整合了慣性導航與全球定位系統,其尋標頭具有
優異的目標辨識力,除了識別海浪、雜波,還能識別海岸地形、礁石、房屋建築物的影響,把早期型A型
和B型的海上艦對艦攻擊能力,提高到可以襲擊港灣艦隻的水平。戰鬥部為高能穿甲爆破型,可穿入艦內
爆破壞目標。
廣播喇叭裡響起營長的山東口音:“陸戰隊登艇。”
小竇命令他個連隊官兵翻過搭在船舷上繩網,下到步兵登陸艇上。在漆黑中大家默不作聲,以班為單
位,依次攀下。下船前,小竇最後看了一眼那艘負傷的軍艦。幾艘護衛艦圍著它,有的噴水滅火,有的張
羅救人。“旅大”級驅逐艦嚴重傾斜,大火和濃煙從裂口冒出來,黑壓壓濃煙在跳動的火苗映照下,活像
張牙舞爪的怪獸。
不知不覺間他也上了氣墊登陸艇。
各種衝鋒艇、登陸艇、坦克登陸艇和少數氣墊船在護衛艦、獵潛艦和掃雷艇引導下,駛向預定的海灘。
離海灘還有三海里遠,島上亮起了紅光,守軍的殘存炮火砍入了船隊完美的隊形,船隊略顯混亂了。很快
守軍的火力點被我軍蛙人們引導遠端火力一一消滅。不久坦克登陸艇陸續吊下來一輛輛兩棲坦克,絞盤吱
吱響,水花四濺,入水以後的兩棲坦克開動引擎,排好陣列,然後向海灘衝去。海灘的低堤附近響起了一
連串的爆炸聲,那是海軍陸戰隊的水下爆破工兵部隊在排除普通潛水區的水下障礙和水底發射式水雷。
兩棲登陸作戰的戰場主要集中在海岸的淺水區,按照美國海軍的劃分標準它又細分為水深61米到
12米的普通淺水區、水深12米到3米的甚淺水區、水深3米到海水高潮線的拍岸浪區和海水低潮線到
內陸30米的海灘區。
在現代的兩棲登陸作戰中,登陸部隊在甚淺水區和拍岸浪區的行動是最遲緩和最艱難的,此時最容易
遭到敵方岸上堅固工事中火力的襲擊,如果再加上水中的雷陣,在上下夾擊之下,登陸的成功幾乎是不可
能的。因此,若想取得兩棲登陸的成功,必須首先消滅淺水區,特別是甚淺水區和拍岸浪區的水雷障礙。
如果說在較深的普通淺水區進行反水雷作業時,普通的小型反水雷艦艇還可以發揮作用的話,那麼在
較淺的甚淺水區用水面艦艇進行傳統的掃雷或獵雷方式的反水雷作業,是相當困難的,而在拍岸浪區,則
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第二次大戰以來的一些典型的兩棲登陸作戰中,普遍採用的是用潛艇秘密運送潛水員組成的水下爆
破隊,用水下爆破的辦法來消滅登陸地區的甚淺水區和拍岸浪區的水雷和水下障礙物,但這種方式,排除
水雷的速度很慢,而在現代高新技術條件下,由於偵察手段的進步,潛水員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