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將沒有哪個國家還能夠威脅到美國的安全。

比利的觀點的對傳統主義者來說是歪門邪說,這一點在情理之中。米切爾憑藉他說服別人的本事使得自己的追隨者數量不斷增加。可他同時也是美國軍隊裡的軍官,也要服從紀律。他的上司命令他要偃旗息鼓,但比利對此根本不予理會。他不但沒有就此罷休,反而投入了更大的熱情和精力去宣傳他對未來戰爭的預測。他把自己的預見講給美國人聽,因為就像他經常說的那樣:“只有透過公眾的壓力或是戰爭中的災難才能迫使軍隊對其體制做出調整。”後來,他還說服了海軍公開驗證他的這一想法。

美國在一次大戰中俘獲了一艘巨大的德國戰艦——“東弗里斯蘭”號,那些守舊的海軍上將當時認為,這艘戰艦就像是直布羅陀海峽的岩石那麼難打。它在一次大戰時的日德蘭半島戰役中撞上了水雷,儘管損壞非常嚴重,但後來還是安全靠港了。正如一位軍官在《華盛頓之星》上所說的那樣:“那真是一艘絕妙的戰艦,結實的外表看起來就好像永遠不會沉沒。它有四層外殼的保護足以使它免受魚雷、水雷以及其他炮彈的傷害。它的船身上還有許多隔斷將其分成許多密閉水艙,這樣一來,就算在戰爭中被炸出幾個窟窿,它也依然能夠堅持到完成任務。”

1921年7月21日,這一天很多人聚集在大西洋的一艘觀察船上等著觀看將要上演的一出好戲。他們當中包括約300名顯要人物,其中有“內閣官員、參議員及眾議員,外國的陸軍武官、航空和海軍專家,還有50多名新聞工作者”。他們都等著見證米切爾那套愚蠢的“第三維”理論的失敗,並且對於米切爾的失敗深信不疑。前海軍部部長喬·丹尼爾公開宣告:要是比利真的能從空中把船炸沉,那麼他本人願意成為他的轟炸目標,他可以光著腦袋站在任何一艘船上等著比利來轟炸。就在那次轟炸演習前夕,《紐約時報》報道說:“海軍軍官們都固執地認為,那些飛行員永遠都無法將‘東弗里斯蘭’號炸沉,”後來,一位在演習現場的海軍軍官說道:“米切爾受到了海軍部長和其他海軍軍官的奚落和取笑。”

當觀察船準備就緒,比利便命令一隊老式轟炸機同他一起從海岸起飛,當時,每架飛機上都裝載了不到兩千磅的炸藥。米切爾駕駛著飛機悠閒地開往目標,他並不需要把速度加到極限,只是以每小時98英里的速度飛行著。為了充分展示空軍的力量,比利命令他的飛行員不要直接對戰艦實行正面轟炸,而要把炸彈投向那艘巨大戰艦的兩側,最好離船身還有那麼一點距離的地方。這樣一來,就能創造出一個“水榔頭”來把這艘“永遠不會沉沒的戰艦”擊垮。中午12時40分整,也就是試驗開始後的20分鐘,“東弗里斯蘭”號便從水面上消失了。一位目擊者後來寫道:“開始時還在昂首觀看的海軍軍官們頓時都低下了頭,看著那艘巨大無比的戰艦轉眼間被炸得支離破碎,他們的眼睛都快瞪出來了面對這番景象,那些在海軍中征戰多年的軍官們都禁不住哭出聲來,還有很多其他人也拿著手絹掩面而泣。”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比利在大西洋上所取得的那次成功使他成了民族英雄,這次證明空中力量重要性的演示很快成了眾多報紙的頭版頭條。《紐約時報》報道說,“如果我們失去了制空權,那麼海上的艦隊將不再有什麼安全可言。如今,只掌握制海權還不夠,有效地控制空中力量非常必要。觀看這次轟炸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僅憑少量的攻擊武器就能夠對海上霸主產生如此之大的殺傷力,這一點真是不可思議。顯然,在所有目睹那次演習的人們看來,米切爾和他的飛行員們創造了歷史。”

“東弗里斯蘭”號被擊沉後的第八天,比利在紐約、費城、巴爾的摩開始了新一輪的宣傳,他用諷刺性的語言進一步闡述了空軍應有的支配地位。報紙上的頭條新聞以顯著的黑體字告訴讀者,美國目前的陸軍和海軍根本無法防禦前來攻擊的空軍。比利為了把問題講得更為清楚透徹,他讓幾名飛行員在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的上空盤旋了幾周,以進一步顯示空中的實力。這樣一來,海軍在國家防禦體系中的地位已經退居到第二的位置了。

“東弗里斯蘭”號被炸沉的兩週後,來自愛達荷州的參議員威廉·波拉哈站出來說話了。他認為“弗吉尼亞海灣的試驗”證明了美國如果“有足夠的飛機和潛艇的保護就會非常安全,不會受到攻擊”。他還對美國“花了2。4億美元建造6艘大型戰艦的決策提出了質疑”。來自猶他州的參議員威廉·金宣佈了“那次演習證明了戰艦的脆弱性”,他還提交了一項法案,要求把提議建造三艘巡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