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參議員。米切爾在一戰中任職上校,負責指揮美國空軍。米切爾在法國親眼目睹了戰場上地獄般的僵局——不計其數的軍隊陷入泥潭,無法前進,士兵們在淤泥中奮力廝殺。他是第一位在戰爭中飛行在敵人上空的美國人,他和他的戰友——法國人、英國人一起為軍方提供了戰場後方的情報,並率領部隊對敵人進行了致命的打擊。比利打響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之戰——二次大戰爆發以前,根本沒有任何戰爭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比利發現,他的飛機可以飛越敵人的封鎖線,直接搗入其“要害部位”,也就是那些生產現代戰爭所需的槍支彈藥的工業基地。他的飛機可以實施“戰略性轟炸”——瞄準敵人的生產基地,切斷他們繼續作戰的能力——也就是說,前線這個概念已經被淡化了,地圖上標出的戰壕也只不過是整個大戰場的一小部分。飛機的存在就將戰場延伸到了平民區、延伸到了工廠基地,這一想法不僅帶有很強的攻擊性,而且對於許多人來說也是不道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勇士在前線殊死搏鬥,他們並不去殺害那些留在家裡的母親。然而,比利的觀點則是:一旦敵人的工業能力被大大削弱,敵人就不再可能繼續戰鬥。比利相信,飛機能夠縮短戰爭程序,並且使戰爭的殘酷性減小,因而更富有人性。不錯,轟炸工廠車間、鐵路、通訊網路是會增加平民的傷亡率,但是米切爾卻是這樣論證的,他說:沒頭沒腦的陣地戰中會有數以百萬計士兵喪生,而與此相比,空戰實際上是能夠挽救更多的生命的。空戰絕不是一個權宜之計。在那個時代,年輕的水手們正在安納波利斯學習吸收戰艦主義的要義,學員們在西點軍校裡學習如何騎馬衝鋒陷陣,但比利卻始終堅信,空中威力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的方式。一向習慣用兩維——陸上和海上思考戰爭問題的軍人們,現在不得不把目光投向“第三維”——空中。
大多數人都認為比利的觀點未免有些牽強附會。那個時候,連駕駛過小汽車的人都不算多,就更談不上有誰開過飛機了。飛機以極易破碎而聞名——如果在飛行中碰到一條電線都有可能造成機毀人亡;在地面上,一根火柴或是拿著斧子的小孩都可以把整架飛機銷燬。20世紀的早期,戰爭對於那些陸軍將軍和海軍上將來說,就是工業革命所生產的大量鋼鐵,只有那些“筋骨強壯”的真傢伙才能主宰戰爭的勝負。至於那些能扇動兩下翅膀的由帆布和木頭造成的玩意兒,如果有誰說這種東西能威脅到一個國家的安全,那麼這個觀點荒唐得就好像說麻雀也能夠威脅到一座城堡的安危一樣。現實中的人們只相信戰艦和大炮。
但是比利對此比誰都更清楚更明白。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回到美國,以空前熱情到處宣揚他的先見之明——飛機將在未來戰事中占主導地位。當時,米切爾是一位軍功顯赫的將軍,胸前掛滿了金光閃閃的勳章。他預見了未來的情況,並認為當前的每個人都應轉變他們的戰略思想。比利想讓所有的人都相信他所說得空中戰鬥將會成為真理。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沒有五角大樓,也沒有國防部長。美國當時的防禦沒有統一的指揮,只有一名陸軍部長和一名海軍部長。這樣的安排足以反映出當時對戰事的兩維思考模式。這兩維就是指陸地和海上,沒有重疊,互不干涉。於是,比利想徹底改革美國的國防體系。他在演講中說,美國首先要成立一個獨立的空軍部,這個空軍部應該和陸軍部、海軍部平起平坐。而且這三個部門都應受到國防部的統一指揮。
從歷史角度來看比利的這一建議不僅具有說服力,而且也正預見了事態發展的必然趨勢。可在比利所處的那個時代,他的想法無疑被視為是歪理邪說。他認為,“正如今天的我們在陸地和海上作戰一樣,明天,我們將書寫空中之役。”但是人們認為比利像所有的預言者一樣對現狀構成了威脅,同時也威脅到了某些集團的切實利益。
畢竟,人們當時的頭腦裡只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指由海軍戰艦才能確保一個國家的國防安全。戰艦是經幾百年的戰爭演變而來的產物,這個漂流在海上的龐然大物從工業革命中汲取了足夠力量。美國軍械庫中最昂貴的武器就得數那些先進的戰艦了,政府無論從財政、生產,還是政治上都對建造戰艦投入了鉅額資金,這才確保了其在戰爭中的絕對優勢地位。然而,那個能言善辯、勇敢樂觀的比利對所有人講道,飛機的出現將會使那些戰艦變成一堆沒用的廢鋼鐵。他說,國家用來製造一艘戰艦的成本可以買到好多架飛機,而這些飛機就能把那些靠近美國海岸的愚蠢艦隊炸沉。如果美國掌握了制空權,那麼,世界上